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让生命短促的蜉蝣寄身于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中的一粒小米。
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全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天色苍茫,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
D.无乃尔是过与?——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25 10:0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
(1)名我当 (2)早以蕃 (3)已去而复 (4)故且怠
【小题2】翻译: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小题3】郭橐驼阐述的主要道理是__________;作者的写作目的是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憕,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赠太尉,谥曰忠懿。憕孙寀,元和朝,位至给事中。寀子敬方,文宗朝,诚议大夫。敬方子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以收复功为谏议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应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陈经国之要。琪因上疏曰:

“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

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以太子太傅致仕。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节选自《五代史•卷五十八列传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B.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C.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D.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加封官爵称号。《清史稿•岳起传》:“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
B.辟,征召。本指由中央官署征聘某人,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在文中含义则是“授予……官职”。
C.同光,与文中“天复”都是用以纪年的年号,汉武帝以后,帝王“称帝改元”时,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年号。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张衡传》中的“下车”、“乞骸骨”的意思一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琪乃簪缨世胄,出身名门。先祖中有多人曾在朝廷中担任显要官职,有的忠烈垂范,有的功勋卓著。
B.李琪博学多才,堪称文坛俊杰。他十三岁就因辞赋为晋公所知,在晋公偷偷测试他时,其文思才学让晋公大为称赞。
C.李琪擅长作文,当时一些文士的辞赋不能及时表现主题,李琪却能“入句见题”,得到李谿赞赏,李琪因此更加出名。
D.李琪擅长政论,仕途却最终受挫。庄宗欣赏他的奏书言策,任命其为国计使,后又直升辅相,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2)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式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闻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A.樊於期乃曰(走上前) 素留候张良(善于)
B.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因人之力而之(损害)
C.夜而出(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朝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之遇将军,可谓矣(深刻)   夫人之力不及此(略微)
【小题2】下面“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夫晋,何厌之有
C.君之所知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项是()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
【小题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桌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真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手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太王去邠。此包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圆凿,其能入乎?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闲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駢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方于合从连衡 务:致力,专力从事
B.以鼓琴威王 干:冒犯
C.身亲往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D.亡国乱君相 属:接连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无恒产,因无恒心
B.攻伐为贤 彭祖乃今久特闻
C.必止仁义节俭  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持方相欲内圆凿,能入乎 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分别体现孟子、驺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
①迂远而阔于事情
②述唐、虞、三代之德
③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④要其归, 必止乎亡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⑤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⑥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凳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征伐为主导思想的时代,所以孟子想通过写书来引起诸侯的重视,实现理想。
B.驺衍虽然一开始能够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髙的礼遇,但是他的思想却很难施行。
C.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最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齐国有列大夫的缺额,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2)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尧问可用者,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黑,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

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节选自《史记·五帝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B.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C.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D.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子,作为继承人的嫡长子的称谓,后来泛指嫡长子。也用来称呼过继者。这里指嫡长子。
B.朕,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我的”,本文中作皇帝的专称。
C.崩,古代帝王或王后的死。诸侯或有爵位的大臣死称“薨”,大夫或相当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死称“卒”。
D.朝觐,在中国古代指附属国向中央政权朝贡和拜谒,以表示对帝王的尊拜和臣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帝能征善战,他先后在阪泉,涿鹿郊野与炎帝、蚩尤作战,杀了他们,取代了神农氏,做了天子。
B.尧在用人上不避亲疏,唯贤是举。他认为丹朱愚顽共工好讲漂亮话,不能用,把帝位禅让给舜。
C.舜德行高尚,尧的女儿嫁给了舜后恪守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与之相处后也更加笃诚忠厚。
D.尧逝世后,舜躲到了南河的南岸,把帝位让给丹朱,可是诸侯朝觐者,狱讼者讴歌者纷纷选择了舜,舜认为这是天意,才登上天子之位。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2)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