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节选自王世贞《<宗子相集>》序》,有删改)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2-29 08:44: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父徙陈确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转运使薛向行部,欲按治,见其仪观秀伟,召与语,奇之,更加延誉。韩绛宣抚陕西,见所制乐语,以为材,荐于弟开封尹维,辟管干右厢公事,维去而确至。旧制当庭参,确不肯,后尹刘庠责之,确曰:“唐藩镇自置掾属,故有是礼。今辇毂下比肩事主,虽故事不可用。”遂乞解职。

太学生虞蕃讼学官,确深探其狱,连引朝士,自翰林学士许将以下皆逮捕械系,令狱卒与同寝处,饮食旋溷共为一室,设大盆于前,凡羹饭饼胾举投其中,以杓混搅,分饲之如犬豕。久系不问,幸而得问,无一事不承。遂劾参知政事元绛有所属请,绛出知亳州;确代其位。确自知制诰为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皆以起狱夺人位而居之,士大夫交口咄骂,而确自以为得计也。

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时富弼在西京,上言蔡确小人,不宜大用。确既相,屡兴罗织之狱,缙绅士大夫重足而立矣。初议官制,盖仿《唐六典》,事无大小,并中书取旨,门下审覆,尚书受而行之,三省分班奏事,柄归中书。确说王珪曰:“公久在相位,必得中书令。”珪信不疑。确乃言于帝曰:“三省长官位高,不须置令,但令左右仆射分兼两省侍郎足矣。”帝以为然。故确名为次相,实颛大政,珪以左仆射兼门下,拱手而已。帝虽以次叙相珪、确,然不加礼重,屡因微失罚金,每罚辄门谢。宰相罚金门谢,前此未有,人皆耻之。

确在安陆,尝游车盖亭,赋诗十章,知汉阳军吴处厚上之,以为皆涉讥讪,其用郝处俊上元间谏高宗欲传位天后事,以斥东朝,语尤切害。于是左谏议大夫梁焘、右谏议大夫范祖禹、左司谏吴安诗、右司谏王岩叟、右正言刘安世,进上章乞正确罪。诏确具析,确自辩甚悉。安世等又言确罪状著明,何待具析。遂贬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责英州别驾、新州安置。确后于贬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奸臣一》,有删改)

(注)①乐语:文体名。宋宫廷演剧,命词臣作乐语,使伶人歌唱。先为对偶韵文,后附以诗,也有不附诗的。后遂成为文体,各作家常有所作。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父徙陈/确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
B.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父徙陈/确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
C.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父徙陈/确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
D.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父徙陈/确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B.太学生,即在最高学府太学就读的生员。不同朝代对学校称谓不同,夏称“校”,殷称“序”,周称“庠”。
C.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D.古代对死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在某些记载中,皇后或皇太后去世也可称“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确仪表出众,颇具才华。上级官员被他的仪表和才华所打动,不仅没有处罚他的罪责,反而对他赞赏有加。
B.蔡确手段低劣,为人不齿。他在处置翰林学士许将等朝臣时,每天让他们像猪狗一样进食,侮辱他们的人格,但是最终也没有达到目的。
C.蔡确贪恋权力,权倾一时。他为了能够独揽大权而向皇帝进谗言,让皇帝放弃设令,使自己成为了朝廷的实际掌权者。
D.蔡确因诗被劾,申辩无果。面对吴处厚等人的弹劾,蔡确申辩完备;但刘安世等大臣坚持认为他犯罪事实清楚,不需要再详细解释。蔡确最终被贬,客死他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绛宣抚陕西,见所制乐语,以为材,荐于弟开封尹维,辟管干右厢公事,维去而确至。
(2)帝虽以次叙相珪、确,然不加礼重,屡因微失罚金,每罚辄门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真,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为衡州,留迁本乡,监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

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然犹意气自若。武乃执送京师。太祖谓之曰:“何不早归国家,乃劳师旅?今为俘虏,不亦愧乎?”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太祖深嘉之。

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连结为乱。太祖遣雁门公田弘出梁汉,开府贺若敦趣直谷。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仍与贺若敦南出徇地。军次鹿城,城主遺使请降。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作也?”遂不许之。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迁哲每率骁勇为前锋,所在攻战,无不身先士卒,凡下十八州,拓地三千余里。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迁晢入据白帝。贺若敦等复至,遂共追击五子王等,破之。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迁哲亦自取供食。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有疾患者,又亲加医药。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

建德二年,进安康郡公。三年,卒于襄州,时年六十四。赠金州总管。谥曰壮武。

(节选自《周书·李迁哲传》,卷四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B.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C.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D.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
B.转,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调”“徙”等,而“迁”一般指官职提升。
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称为“建元”。
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
B.李迁哲少年英雄,有所作为。二十岁时,其父担任衡州刺史留他镇守本乡,他能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C.李迁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山南一带叛乱,叛兵据险顽抗,太祖派他前去平乱,叛车闻风归服,余寇也被迅速荡平。
D.李迁哲关心下属,宅心仁厚。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掺上米,和大家一起吃,若有美味,就分赏给士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
(2)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

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

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

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诏加少保,乘传归。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

(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B.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黄门”。
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
D.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如文中的“天启”“万历”。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也都要更改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问达执政公允,勇于承担重任。对于前朝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慰、保护。
B.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宦官们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现宦官与商人勾结,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
C.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
D.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宁夏打仗,他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后来到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羽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