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节选自王世贞《<宗子相集>》序》,有删改)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2-29 08:44: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晋高祖及宋翼祖改焉。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炤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赂平奴,使附己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鞫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麟州饷道回远,银城河外有唐时故道,废弗治,彦博父洎为转运使日,将复之,未及而卒。彦博嗣成父志,益储粟。元昊来寇,围城十日,知有备,解去。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元祐初,司马光荐彦博宿德元老,宜起以自辅。宣仁后命平章军国重事,恩礼甚渥。然彦博无岁不求退,居五年,复致仕。绍圣初,章惇秉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诋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彦博逮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元祐间,契丹使耶律永昌、刘霄来聘,苏轼馆客,与使入觐,望见彦博于殿门外,却立改容曰:“此潞公也邪?”问其年,曰:“何壮也!”轼曰:“使者见其容,未闻其语。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使者拱手曰:“天下异人也。”既归洛,西羌首领温溪心有名马,请于边吏,愿以馈彦博,诏许之。其为外国所敬如此。其在洛也,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之如布衣交

(摘自《宋史•文彦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B.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C.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D.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封建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
B.及进士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宋代科举殿试时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太子少保,负责教习太子,后成为一个荣誉称号,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
D.布衣交,指不拘身份地位高低平等交往,因布衣一般是平民穿的衣服,亦指贫贱之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彦博能够未雨绸缪。他继承父亲的遗志,修复了唐时旧道,并储备了大量的粮饷,敌兵入侵,围困麟州城十天,知道城中已有准备后,便撤退了。
B.文彦博曾受多人诽谤。在绍圣年间,章惇执掌政权,言官多认为文彦博和司马光是朋党,并诋毁先烈,加之文彦博多次请求辞官,因此他被降职。
C.文彦博颇受外族尊崇。契丹使者听了苏轼对文彦博的介绍后,认为文彦博是天下奇特之人;西羌首领温溪心请求边境官吏,愿意把他的名马赠送给文彦博。
D.文彦博颇得同仁赞誉。他历事四朝,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苏轼认为处理事情精练的年轻人也比不上他,他的学问贯通古今,专业的名家也有不及他之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炤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
(2)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何谏之曰:“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酇侯,食邑八千户。列候毕已受封,奏位次,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召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孝惠二年,何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注:①收用,容纳使用;此处引申为征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B.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C.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D.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中国古代官名。起初,只是相国的副手,三国时,才为百官之长。后屡有变名废止,至明太祖时废除。
B.列侯,爵位名,秦制爵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承秦制,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份或列候。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杰出官员成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称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刘邦攻进咸阳城,将领们大肆抢掠财宝,惟独萧何收走了秦朝的律令图书,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提供了详备的文献资料。
B.萧何深得刘邦倚重。刘邦到汉中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举荐韩信,刘邦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萧何又说服刘邦让自己领兵东进平定三秦。
C.萧何善于理政治民。他留守巴蜀,坐镇汉中,安抚民心,晓谕百姓,为在前线作战的刘邦供给了充足的军需物质,并输送了大量的兵源。
D.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但刘邦对萧何却是疑忌重重。刘邦在外平叛作战时,给萧何派设护卫。看似宠信萧何,实际上是监视萧何的动静。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2)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苏武书(节选)

汉李陵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休畅,幸甚幸甚。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边声四起。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辜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陵虽辜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男儿生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努力自爱,时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荣休畅 通假字,同“闻”,名声
B.当大任 希望
C.刭身绝域之表  外,与“里”相对
D.谁复能屈身稽颡 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行礼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汉功臣不薄    则一生彘肩
B.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 夫仁、义、智辩,三者非所以持国也
C.男儿生不成名  挟飞仙遨游
D.时北风 不如而厚遇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李陵给苏武的这一封信中,他向苏武表明心迹,极力说明自己投降匈奴之不得已,渲染了战场的悲壮,及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惨相,两方兵力悬殊,援兵不至,导致兵败被俘。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投降不死只是为了将来有机会再为汉朝建功,但武帝不加明查而诛其家族,使得他常常想要用死来洗刷羞辱。
C.李陵批评汉帝负德,表示自己此生无法建功扬名,不如死埋没在蛮夷之地,他不愿意再回到大汉朝廷,去面对刀笔吏的羞辱。
D.此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处异域而念故土,兵寡而入众敌心脏,苏武持节荣归而己却寄人篱下,拉近了与读者的情感距离,获得了更多同情和理解,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小题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小题5】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2)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 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侧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侯生:侯嬴,信陵君门下食堂客。原为魏都大梁夷门看守。②如姬:魏王宠妾。因信陵君为其报父仇,故对信陵君深为感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B.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C.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D.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古代代朝廷封官、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的凭证。分为两半,合二为一方生效。
B.婚姻:男女结合为夫妻,嫁娶;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文中指后者。
C.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楚、燕、齐。
D.社稷:社,古代指五谷之神意;稷,古代指土地之神。象征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唇齿相依,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魏国又是楚国、燕国、齐国等国的屏障。
B.作者认为通过“窃符”而借一国的军队分散六国的灾祸,并不是信陵君的罪过。
C.作者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为了魏国,也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和平原君。
D.作者认为信陵君备受时人尊崇,致使时人和邻国不知魏国还有魏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
(2)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廉耻

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文字断句。
罗 仲 素 曰 教 化 者 朝 廷 之 先 务 廉 耻 者 士 人 之 美 节 风 俗 者 天 下 之 大 事
【小题2】下列对“异哉,此人之教子也!”一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
B.这人这样教育自己儿子,真是奇怪啊!
C.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
D.此人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
【小题3】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了管仲、欧阳修和作者对廉耻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三人的观点。
【小题4】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