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习凿齿,彦威。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江夏 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后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

时温有大志,追蜀人知天文者至,夜执手问国家祚运修短。星人曰:“无忧虞,至五十年外不论耳。”温不悦,乃止。异日,送绢一匹、钱五千文以与之。星人乃驰诣凿齿曰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凿齿问其故,星人曰:“赐绢一匹,令仆自裁,惠钱五千,以买棺耳。”凿齿曰:君几误死!君尝闻干知星宿有不覆之义乎?此以绢戏君,以钱供道中资,是听君去耳。”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 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累迁别驾。温出征伐,凿齿或从或守。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温甚器遇之。时清谈文章之士韩伯、伏滔等并相友善,后使至京师,简文亦雅重焉。既还,温问:“相王何似?”答曰:“生平所未见。”以此大忤温旨,左户曹参军。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

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起汉光武,终于晋帝。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又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俄以疾归襄阳,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

(节选自《晋书•习凿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星人乃驰诣凿齿曰/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
B.星人乃驰诣凿齿曰/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
C.星人乃驰诣/凿齿曰/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
D.星人乃驰诣/凿齿曰/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一般自称用字,称他人用名。
B.星宿,古代天文术语。文中指星象,指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迷信的人借观察星象,推测人事的吉凶。
C.迁,指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D.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此文中晋愍帝的“愍”就是一种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凿齿思维敏捷,机智过人。桓温向占星人咨询后送给占星人钱物,占星人访问习凿齿请求他帮忙,习凿齿点拨后救了占星人。
B.习凿齿很有才干,颇受青睐。他先后受桓温、苻坚的赏识,但由于跛足,苻坚表达所获人才减少了一个半的遗憾。
C.习凿齿评论别人,实事求是。他评价简文帝用语是“生平所未见”,因此忤逆了桓温, 于是让他做了户曹参军。
D.习凿齿恪尽职守,忠于朝廷。他在桓温手下,常常担任要职,办事有成效,后来他居 住郡里时,撰述《汉晋春秋》来劝谏桓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
(2)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7 05:05: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①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崩,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
(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年十二丧父,孝思过礼,事叔父耽甚谨。及长,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秀才,五府交命,皆不就。太原郭奕见之曰:“此今日之颜子也。”与王沈俱被曹爽辟。沈劝就征,祜曰:“委质事人,复何容易。”及爽败,沈以故吏免,因谓祜曰:“常识卿前语。”祜曰:“此非始虑所及。”其先识不伐如此。
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寻遭母忧,长兄发又卒,毁慕寝顿十余年。
文帝为大将军,辟祜,未就,公车征拜中书侍郎,俄迁给事中、黄门郎。时高贵乡公(曹髦)好属文,在位者多献诗赋,汝南和逌以忤意见斥,祜在其间,不得而亲疏,有识尚焉。钟会有宠而忌,祜亦惮之。及会诛,拜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勖共掌机密。
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渔畋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口:“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后吴将夏详、邵等来降,二儿之父亦率其属与俱。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祜寝疾,求入朝。中诏申谕,扶疾引见,命乘辇入殿,无下拜,甚见优礼。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
(选自《晋书·羊祜传》卷三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思过礼   思:怀念。
B.以兄霸之子妻之   妻:妻子。
C.博学能属文 属:写作。
D.其先识不伐如此   伐:夸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人臣树私则背公  及诸河,则在皱中矣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羊祜对敌国之人广施恩德的一组是(   )
①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开设庠序,绥怀远近   ③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殓
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   ⑤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⑥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A.①②④B.①③⑥
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羊祜是一个讲情义、重孝道的人。他的岳父夏侯霸投降西蜀之后,姻亲大多与夏侯家绝交,而羊祜却礼遇有加;母亲与兄长去世,他居丧哀悼十余年。
B.羊祜不依附权贵。高贵乡公曹髦喜好写文章,在宫位的人大多呈献诗赋:钟会受宠,羊祜也没有阿附他,等到钟会被诛杀,羊祜便和荀勖共同掌管机要。
C.羊祜认为要收复东吴,就要取信于吴人。他与吴人开诚布公,表示十分信任,投降的人想离开,都听任其便;即便是与吴国人交战,也不搞突然袭击。
D.羊祜深得皇帝与南州人的尊重。他病种进京,皇帝命他乘车入殿,不必下拜,去世后,皇帝穿素服为他哭泣,南州人听到他的死讯,街巷里哭声不断。
【小题5】把文中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王沈俱被曹爽辟。沈劝就征,祜曰:“委质事人,复何容易。”
(2) 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父谞,吴黄门郎。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勤劳备至。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太康中,刺史嵇绍举谭秀才。谭至洛阳,武帝亲策之。时九州秀孝策无逮谭者。谭素以才学为东土所推。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以母忧去职。服阙,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延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及谭为庐江内史,延已为淮陵太宁。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甚有政绩。迁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珪等屯据诸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又遣别军击冰都督盂徐,荻其骁率。以功封都亭候,食邑千户,赐绢千匹。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遇。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谭不悟荣旨,露檄运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建武初,授秘书监,固让不拜。自负宿名,但怏怏不得志。时晋陵朱凤、吴郡吴震并学行清修,老而未调,谭皆荐为著作佐郎。或问谭曰:“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闻者称善。卒于家。光禄大夫,谥曰胡。

(节选自《晋书·华谭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B.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C.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D.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孝:秀才与孝廉的并称。汉代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孝廉,郡举秀才。察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B.服阕:又称“服除”,即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的丧事称“丁忧”、“丁艰”。按礼须离职持丧三年,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强招为官。
C.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采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赠:又称“追赠”,即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主要是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与之相同或相近还有“追封、追晋、追尊”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谭勒奋好学,才华受人称赞。他少时好学不倦,开朗聪慧,善于论辩,赢得许多人赞赏并被举荐为官;皇帝亲自策问,他表现很是优秀。
B.华谭荐贤举能,赢得“知人”名声。他不问远近贵贱,唯才是举。先后举荐过张延、周访以及朱凤、吴震等人,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
C.华谭善于治理,为官政绩卓著。他担任郏令时,能体察百姓疾苦,尽心抚恤;担任绥远将军时,他派兵剿灭石冰及其党羽,受到朝廷嘉奖。
D.华谭光明磊落,得罪江东名士。在陈敏作乱时,他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发布檄文指斥顾荣叛逆,自此被顾荣所怨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2)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殷仲文,南蛮校尉觊之弟也。少有才藻,美容貌。从兄仲堪荐之于会稽王道子,即引为骠骑参军,甚相赏待。俄转谘议参军,后为元显征虏长史。会桓玄与朝廷有隙,玄之姊,仲文之妻,疑而间之,左迁新安太守。仲文于玄虽为姻亲,而素不交密,及闻玄平京师,便弃郡投焉。玄甚悦之,以为谘议参军。玄将为乱,使总领诏命,以为侍中,领左卫将军。玄九锡,仲文之辞也。
玄篡位入宫,其床忽陷,群下失色,仲文曰:“将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玄大悦。以佐命亲贵,厚自封崇,舆马器服,穷极绮丽。性贪吝,多纳货贿,家累千金,常若不足。玄为刘裕所败,随玄西走,其珍宝玩好悉藏地中,皆变为土。
帝初反正,抗表自解,诏不许。仲文因月朔与众至大司马府,府中有老槐树,顾之良久而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仲文素有名望,自谓必当朝政。谢混之徒畴昔所轻者,并皆比肩,常怏怏不得志。忽迁为东阳太守,意弥不平。刘毅爱才好士,深相礼接,临当之郡,游宴弥日。何无忌甚慕之。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令府中命文人殷阐、孔宁子之徒撰义构文,以俟其至。仲文失志恍惚,遂不过府。无忌疑其薄己,大怒,思中伤之。时属慕容超南侵,无忌言于刘裕曰:“桓胤、殷仲文并乃腹心之疾,北虏不足为忧。”义熙三年,又以仲文与骆球等谋反,及其弟南蛮校尉叔文伏诛,仲文时照镜不见其面,数日而遇祸。
仲文善属文,为世所重,谢灵运尝云:“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文才不减班固。”言其文多而见书少也。
(《晋书·殷仲文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桓玄与朝廷有隙    会:适逢
B.仲文素有名望 素:一向
C.以俟其至   俟:等待
D.无忌疑其薄己 薄:迫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同祖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
B.左迁: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九锡:诸侯、大臣给自己加封的最高官职。
D.月朔:每月的朔日。指旧历初一。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谢混之徒畴昔所轻者,并皆比肩,常怏怏不得志。
⑵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小题4】根据第三段,概括殷仲文遇祸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褚翜字谋远,太傅裒之从父兄也。袭爵关内侯,补冠军参军。于时长沙王乂擅权,成都、河间阻兵于外,翜知内难方作,乃弃官避地幽州。后河北有寇难,复还乡里。河南尹举翜行本县事。及天下鼎沸,翜招合同志,将图过江,先移住阳城界。
寻洛阳覆没,与荥阳太守郭秀共保万氏台。秀不能绥众,与将陈抚、郭重等构怨,遂相攻击。翜惧祸及,谓抚等曰:“以诸君所以在此,谋逃难也。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抚等悔悟,与秀交和。时数万口赖翜获全。
明年,率数千家将谋东下,遇道险,不得进,因留密县。司隶校尉荀组以为参军、广威将军,复领本县,率邑人三千,督新城、梁、阳城三郡诸营事。顷之,迁司隶司马,仍督营事。
建兴初,复为豫州司马,督司州军事。太傅参军王玄代翜为郡。时梁国部曲将耿奴甚得人情,而专势,翜常优遇之。玄为政既急,翜知其不能容奴,因戒之曰:“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慎之。”玄纳翜言,外羁縻奴,而内怀愤。会迁为陈留,将发,乃收奴斩之。奴余党聚众杀玄。
永昌初,王敦构逆,征西将军戴若思令翜出军赴难,翜遣将领五百人从之。成帝初,为左卫将军。苏峻之役,朝廷戒严,以翜为侍中,典征讨军事。既而王师败绩,司徒王导谓翜曰:“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升御床抱帝,翜及钟雅、刘超侍立左右。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兵士不敢上殿。及峻执政,犹以为侍中,从乘舆幸石头。
咸康七年卒,时年六十七。赠卫将军,谥曰穆。
(选自《晋书·褚翜传》,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翜能够审时度势。他任关内侯时,综合长沙王司马乂以及成都王、河间王的表现,便知道内乱将起,于是弃官到幽州躲避。后来河北果然发生寇乱。
B.褚翜懂得安抚人心。洛阳陷落后,褚翜与荥阳太守郭秀一起保卫万氏台。郭秀不能安抚众人,褚翜担心祸殃降临,便安抚陈抚等人,从而保全了数万人。
C.褚翜仕途顺遂。即使是在东下途中滞留在密县时,仍得到了司隶校尉荀组的器重,从而再次管理本县,并负责新城、梁、阳城三郡各营的事务。
D.褚翜对君王忠诚。苏峻之乱时,褚翜为侍中,掌管征讨军事。王师大败,褚翜亲自抱皇帝登上太极前殿,并当堂斥责了苏峻,没有让他上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