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一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自号”是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D.“海盐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07 11:45: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杯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选编自《孙中山选集》)

注①峨:险恶。②踬踣:跌倒,绊倒,比喻遭受挫折。③杌陧:不安定,困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B.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C.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D.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昌革命”即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B.“史迁”是对司马迁的一种敬称,是在司马迁去世以后才有的。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曾担任过太史令一职。
C.“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序”都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
D.“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部分组成。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高度评价了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了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革命党人中也没有司马迁那样的人才。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腐朽无能,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有鉴于黄花岗起义的失败,作者深感谋求“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必须发动民众力量,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2)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与》,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有删改)

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于弱,大封同姓,封三庶草,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郤,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诸侯既新削罚,振恐,多怨是错。吴王先起兵,诸侯遂并力发兵西。吴王发使遣诸侯书曰:“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人,诳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

七国反书闻天子,上问袁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何如?”盎对曰:“吴楚以反为名,西共诛是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故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后十余日,错斩东市。则遣袁盎奉使告吴。吴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

(《史记·吴王濞列传》节选,有删改)

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刭干沟渎,亡益救败,未全共宗,悲夫!

(《汉书·袁盎晁错传》节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B.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C.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D.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煮海”,一种古老的利用海水提炼海盐的方法。相传此法始于黄帝之臣夙沙氏。《世本》书中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字句。
C.“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君主祭社稷以祈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D.“赞”,用以阐发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史传中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如《左传》称“君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三国志》称“评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主张削减诸侯的封地,此举招致诸侯们的反对,晁父担心晁错安危,赶来劝说,晁错却不为所动,晁父伤心自杀。
B.景帝听到邓公分析吴楚借诛杀晁错之名而行谋反之实、错杀晁错带来的严重后果后,为自己的决定而懊悔。
C.晁错认为吴王刘濞为人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流亡人口,图谋叛乱。
D.袁盎主张斩杀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过,恢复诸侯原来被削减的封地,这样就能兵不血刃结束战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未全其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掌禹锡,字唐卿,许州郾城人。中进士第,为道州司理参军。试身言书判第一,改大理寺丞,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并州。擢知庐州,未行,丁度荐为侍御史,上疏请严备西羌。时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骑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禹锡奏谓:“使贪使愚,用兵之法也。若举边吏必兼责士节,则莫敢荐矣。材武者孰从而进哉?”后遂更其法。

提点河东刑狱。杜衍荐,召试,为集贤校理,改直集贤院兼崇文院检讨。历三司度支判官、判理欠司、同管勾国子监。历判司农、太常寺。数考试国学进士,命题皆奇奥,士子惮之,目为“难题掌公”。迁光禄卿,改直秘阁。英宗即位,自秘书监迁太子宾客。御中劾禹锡老病不任事,帝怜其博学多记,令召至中书,示以弹文。禹锡惶怖自请,遂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卒。

禹锡矜慎畏法,居家勤俭,至自举几案。尝预修《皇祐方域图志》、《地理新书》,奏对帝前,王洙推其稽考有劳,赐三品服。及校正《类篇》、《神农本草》,载药石之名状为《图经》。喜命术,自推直生日,年庚寅,日乙酉,时壬午,当《易》之《归妹》、《困》、《震》初中末三卦。以世应飞伏纳五甲行轨析数推之,卦得二十五少分,三卦合七十五年约半,禄秩算数,尽于此矣。著《郡国手鉴》一卷,《周易集解》十卷。好储书,所记极博,然迂漫不能达其要。常乘驽马,衣冠污垢,言语举止多可笑,僚属或慢侮之,过闾巷,人指以为戏云。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四·列传五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骑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
B.时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骑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
C.时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骑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
D.时议举兵/禹锡引周宣薄伐为得/汉武远讨为失/且建画/增步卒/省骑兵/旧法荐举边吏/贪赃皆同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B.出,在此处指从地方调到京城任职;和“出”相对的是“入”,指回地方任职。
C.太子宾客,官名;唐代始置,宋、元、明承前延袭,多以他官兼任,来辅佐太子。
D.命术,指的是根据人的生辰八字来推定一个人的性格、富贵、婚姻、事业等信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禹锡聪颖睿智,对于军政颇有见解。他认为朝廷旧法规中的连坐政策不便于举荐边吏,便奏明皇帝,后来朝廷果然修改了这一法律法规。
B.掌禹锡为官有自知之明。掌禹锡晚年时,被御史弹劾,说其年老不能胜任其职;掌禹锡从皇帝那里得知情况后,心中恐惧不安,于是自请离职
C.掌禹锡知识广博,擅长稽查考实。掌禹锡校正了《类篇》、《神农本草》:也因为修撰《皇祐方域图志》、《地理新书》贡献突出而被皇帝嘉奖。
D.掌禹锡持家勤俭。掌禹锡在家经常自己动手搬几案,为了节约他乘骑劣马,穿污垢破烂之衣;同僚下属常因此戏弄他,他却全然不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举边吏必兼责士节,则莫敢荐矣。材武者孰从而进哉?
(2)数考试国学进士,命题皆奇奥,士子惮之,目为“难题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