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院试在府城或省的治所举行。明代由提学官、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合格者称为生员(秀才)。应式者不分年齢大小都称童生,故也叫“童生试”。
B.乡试指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曲皇帝委派。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故又称“桂榜”,录取的叫举人。
C.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兖、青、徐、扬、荆、豫、梁、广,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D.在称呼前面加“先”字,表示敬称已死的地位高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已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10 06:46: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漏受命,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入成都也,师屯大道,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纪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捍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

【小题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挑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地支又可以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B.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后引申为下级拜见上级或朋友间的礼节。
C.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世称“藩镇”。
D.谥,即谥号,官员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朝廷赐谥,可褒可贬,“威武”这一谥号就是对高崇文的褒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高崇文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平定刘辟叛乱,刻功鹿头山。
B.高崇文治军有方,军纪严明。高崇文率军过兴元时,士兵中有人折断逆旅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
C.高崇文爱护百姓,秋毫无犯。高崇文韦率军进入成都时,为不惊扰百姓,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物秋毫无犯。
D.高崇文不通文字,恃功而侈,高崇文自恃有功,尽享蜀地国库且拥兵自重,因此害怕朝廷猜忌,不敢入朝觐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2)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