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任城王元云,年五岁,恭宗崩,号哭不绝声。世祖闻之而呼,抱之泣曰:“汝何知而有成人之意也!”显祖时拜都督中外诸军事中都坐大官听理民讼甚收时誉延兴中显祖集群僚欲禅位于京兆王子推王公卿士,莫敢先言。云进曰:“陛下方隆太平,临覆四海,岂得上违宗庙,下弃兆民。父子相传,其来久矣。皇魏之兴,未之有革。皇储正统,圣德夙章。陛下必欲割捐尘务,颐神清旷者,冢副之寄,宜绍宝历。若欲舍储,轻移宸极,恐非先圣之意,骇动人情。又,天下是祖宗之天下,而陛下辄改神器,上乖七庙之灵,下长奸乱之道,此是祸福所由,愿深思慎之。”太尉源贺又进曰:“陛下今欲外选诸王而禅位于皇叔者,臣恐春秋蒸尝,昭穆有乱,脱万世之后,必有逆飨之讥,深愿思任城之言。”东阳公元丕等进曰:“皇太子虽圣德夙彰,然实冲幼。陛下富于春秋,始览机政,不以万物为意,其若宗庙何!其若亿兆何!”显祖曰:“储宫正统,受终文祖,群公相之,有何不可?”于是传位于高祖。

云以太妃盖氏,表求解任,显祖不许。云悲号动疾,乃许之。性善抚绥,得徐方之心,为百姓所追恋,送遗钱货,一无所受。显祖闻而嘉之。复拜侍中、中都大官,赐帛千匹、羊千口。云留心政事,甚得下情,于是合州请户输绢五尺、粟五升以报云恩。高祖嘉之,迁使持节、都督陕西诸军事、征南大将军、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云廉谨自修,留心庶狱,挫抑豪强,群盗息止,州民颂之者千有余人。文明太后嘉之,赐帛千匹。太和五年,薨于州。遗令薄葬,勿受賵禭。诸子奉遵其旨。丧至京师,车驾亲临,哭之哀恸,赠以本官,谥曰康。陪葬云中之金陵。

(选自《魏书·元云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显祖时/拜都督/中外诸军事/中都坐大官/听理民讼/甚收时誉/延兴中/显祖集群僚/欲禅位于京兆王子推/
B.显祖时/拜都督中外诸军事中/都坐大官/听理民讼/甚收时誉/延兴中/显祖集群僚/欲禅位于京兆王子推/
C.显祖时/拜都督中外诸军事/中都坐大官/听理民讼/甚收时誉/延兴中/显祖集群僚/欲禅位于京兆王子推/
D.显祖时/拜都督中外诸军事/中都坐大官/听理民讼/甚收时誉/延兴中/显祖集/群僚欲禅位于京兆王子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并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B.禅位,即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禅位分为“外禅”和“内禅”,本处是“外禅”。
C.蒸尝,本指秋冬二祭,在这里是指国家祭祀。后来也用来也泛指族人聚餐。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云历任多职,为官清廉。他曾担任中军大都督、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等多个重要职位,清正廉洁,临时留下遗言,要求实行薄葬。
B.元云勇于劝谏,忠心耿耿。在显祖集群臣想要传授帝位给京兆王子推的时候,元云陈述这样做的危害,直言劝谏显祖谨慎对待此事。
C.元云为官一方,深得民心。他为官期间受理民众诉讼,善于安抚百姓,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事情,深得百姓的赞誉和拥戴。
D.元云公私分明,特别注重感情。元云因太妃盖氏逝世,上奏请求解除职务,皇上刚开始不准许,在看到元云号哭引起疾病发作才答应其请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陛下富于春秋,始览机政,不以万物为意,其若宗庙何!其若亿兆何!
(2)丧至京师,车驾亲临,哭之哀恸,赠以本官,谥日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3 04:47: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甄琛,字思伯,中山毋极人,汉太保甄邯后也。父凝,州主簿。琛少敏悟,闺门之内,兄弟戏狎,不以礼法自居。颇学经史,称有刀笔,而形貌短陋,鲜风仪。举秀才。入都积岁,颇以弈棋弃日,通夜不止。手下苍头常令秉烛,或时睡顿,大加其杖,如此非一。奴后不胜楚痛,乃白琛曰:“郎君辞父母,仕宦京师。若为读书执烛,奴不敢辞罪,乃以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琛惕然惭感,遂从许睿、李彪假书研习,闻见益优

太和初,拜中书博士,迁谏议大夫,时有所陈,亦为高祖知赏。世宗践祚,以琛为中散大夫、御史中尉,转通直散骑常侍。数年,遭母忧。琛母服未阙,复丧父。琛于茔兆之内,手种松柏,隆冬之月,负掘水土。乡老哀之,咸助加力。十余年中,朝廷有大事,犹上表陈情。时兴复盐禁,伪弊相承,琢表曰:“乾坤所惠,天子顺之:山川秘利,天子通之。

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周礼》虽有川泽之禁,正所以防其残尽,必令取之有时。今者,天为黔首生盐,天子亦何苟禁一池也。诏曰:“民利在斯,深如所陈。付八座议可否以闻。”诏琛参八座议事。寻正中尉,常侍如故。迁侍中,领中尉。琛俯眉畏避,不能绳纠贵游,凡所劾治,率多下吏。于时赵修盛宠,琛倾身事之。至修奸诈事露,明当收考,今日乃举其罪。修死之明日,琛与黄门郎李凭以朋党被召诣尚书,兼尚书元英、邢峦穷其阿附之状。琛遂免,归本郡,左右相连死黜者三十余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B.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C.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D.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亦作“践阼”,“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
B.兼,是兼任官职之意,文中甄琛兼任御史中尉。文言文中表“兼任”的词还有“领、判、摄”。
C.《周礼》,儒家经典,和《仪礼》、《礼记》合称“三礼”,都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
D.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黔,黑色,秦尚黑色,平民都用黑布来包头,故有此称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琛聪颖博学,且能迷途知返。他通过秀才考试进京后,却一度整天流连棋局消磨时光,还殴打办事不力的仆人,但最终在仆人的质问中痛改前非。
B.甄琛守孝至诚,感动乡邻。父母去世后,甄琛在他们的墓地内亲手种下松柏,隆冬腊月,挖土挑水,坟墓修成,树木葱茂,乡邻十分同情并来帮忙。
C.甄琛心怀百姓,直言上书。在奏疏中,他认为天子应该以民为本,做事以老百姓利益为重,顺从天意,对盐池的开发利用应加以引导而非禁止。
D.甄琛关注国事,很受皇帝器重。太和年间,他陈述时事,得到高祖的赞赏;后来上书谈及盐禁措施时,提出利民建议,得到世宗的认可和允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琛惕然惭感,遂从许睿、李彪假书研习,闻见益优。
(2)琛遂免,归本郡,左右相连死黜者三十余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崔亮,字敬儒。清河东武城人,十岁。居贫,佣书自业。时陇西李冲当朝任事,亮族兄光往依之,谓亮曰:“安能久事笔砚而不往托李氏也?彼家饶书,因可得学。”亮曰:“弟妹饥寒,岂容独饱?自可观书于市,安能看人眉睫乎!”光言之于冲,冲召亮与语,因谓曰:“比见卿先人《相命论》,使人胸中无复怵迫之念。今遂亡本,卿能记之不?”亮即为诵之,涕泪交零,声韵不异。冲甚奇之,迎为馆客。冲荐之为中书博士。

高祖在洛,欲创革旧制,选置百官,谓群臣曰:“与朕举一吏部郎,必使才望兼允者,给卿三日假。”又一日,高祖曰:“已得之,不烦卿辈也。”驿征亮兼吏部郎。俄为太子中舍人,迁中书侍郎,兼尚书左丞。侍中,广平王元怀以母弟之亲,左右不遵宪法,赖亮推治。世宗禁怀不通宾客者久之。后因宴集,怀侍亲使忿,欲陵突亮。亮乃正色责之,即起于宣武前脱冠请罪,遂拜辞欲出。世宗曰:“广平粗疏,向来又醉,卿之所悉,何乃如此也!”遂诏亮复坐,令怀谢焉。

除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城北渭水浅不通船,行人艰阻。亮谓寮佐曰:“昔杜预乃造河梁,况此有异长河,且魏、晋之日,亦自有桥。吾今决欲营之。”咸曰:“水浅,不可为浮桥;泛长无恒,又不可施柱。恐难成立。”亮曰:“昔秦居咸阳,横桥度渭,以像阁道,此即以柱为桥。今唯虑长柱不可得耳。”会天大雨山水暴至浮出长木数百根籍此为用桥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犹名崔公桥。亮性公清,闵俞决断,所在并号称职,三辅服其德政。世宗嘉之,诏赐衣马被褥。

正光二年秋,疽发于背,肃宗遣舍人问疾,亮上表乞解仆射,送所负荷及印绶,诏不许。寻卒,谥曰贞烈。

(选自《魏书•崔亮列传第五十四》)

(乙)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天大雨/山水暴至/浮出长木/数百根籍此为用/桥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犹名崔公桥。
B.会天大雨/山水暴至/浮出长木数百根/籍此为用/桥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犹名崔公桥。
C.会天大雨/山水暴至/浮出长木数百根/籍此为用/桥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犹名崔公桥。
D.会天大雨/山水暴至/浮出长木数百根/籍此为用/桥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犹名崔公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馆客,又称门客或食客,寄食于王公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
B.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绶带,文中指官印,是权力的象征。
C.三辅,西汉分治京畿地区三种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辖地区。
D.朕,文中是高祖的自称。皇帝的自称常见的有“寡人”“孤”“陛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崔亮人穷志坚,不慕荣华,崔亮小时候家境贫穷,堂兄崔光劝说他投靠当时超重掌权的李冲,崔亮拒绝了堂兄崔光的请求。
B.甲文崔亮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侍中,广平王元怀不守法规,崔亮在接皇上命令后就对他推问追究,后因宴会,元怀恃亲王地位泄愤,要殴打崔亮。
C.乙文体现了孟子所提倡的民本思想。
D.乙文孟子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能久事笔砚而不往托李氏也?彼家饶书,因可得学。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侯刚,字乾之,河南洛阳人,其先代人也。本出寒微,少以善于鼎俎,进饪出入。久之,拜中散,累迁冗从仆射、尝食典御。世宗以其质直,赐名刚焉。迁武卫将军,仍领典御,又加通直散骑常侍。诏曰:“太和之季,蚁寇侵疆,先皇于不豫之中,命师出讨。朕属当监国,弗获随侍,而左右服事,唯藉忠勤。刚于违和之中,辛勤行饪。追远录诚,宜先推叙。其以刚为右卫大将军。”后领太子中庶子。世宗崩,刚与侍中崔光迎肃宗于东宫。寻除卫尉卿,封武阳县开国侯。俄为侍中、抚军将军、恒州大中正。迁卫将军,表让侍中,诏不许。进爵为公,以给侍之劳,加赏散伯。熙平初,除左卫将军,余官如故。侍中游肇出为相州。刚言于灵太后曰:“昔高氏擅权,游肇抗衡不屈,先帝所知,四海同见,而出牧一藩,未尽其美,宜还引入,以辅圣主。”太后善之。刚宠任既隆,江阳王元继、尚书长孙稚皆以女妻其子。司空、任城王元澄以其起由膳宰,颇窃侮之,云:“此近为我举食。”然公坐对集,敬遇不亏。及领军元叉执政擅权,树结亲党,刚长子,叉之妹夫,乃引刚为侍中,以为枝援。寻加仪同,复领御史中尉。刚启军旅稍兴,国用不足,求以封邑俸粟赈给征人,肃宗许之。孝昌元年,除领军,余官如故。初元叉之解领军也,灵太后以叉腹心尚多,恐难卒制,故权以刚代之,示安其意。寻出为散骑常侍。刚行在道,诏曰:“刚因缘时会,恩隆自久,擢于凡品,越升显爵。曾无犬马识主之诚,方怀枭镜返噬之志。莫大之罪,难从宥原,封爵之科,理宜贬夺。可征虏将军,余悉削黜。”刚终于家。
(选自《魏书·侯刚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刚启军旅稍兴,国用不足,求以封邑俸粟赈给征人,肃宗许之。
(2)莫大之罪,难从宥原,封爵之科,理宜贬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彝,字庆宾,北魏清河东武城人。性公强,有风气,历览经史。高祖初,袭祖侯爵。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文明太后雅尚恭谨,因会次见其如此,遂召集百僚督责之,令其修悔,而犹无悛改。后从驾南征,母忧解任。彝居丧过礼,送葬自平城达家,千里徒步,不乘车马,颜貌毁瘠,当世称之。世宗亲政,罢六辅,彝与尚书邢峦闻处分非常,出京奔走,诏书切责之。彝务尚典式,考访故事。及临陇右,弥加讨习,于是出入直卫,方伯威仪,赫然可观。羌夏畏伏,惮其威整,一方肃静,号为良牧。彝敷政陇右,多所制立,宣布新风,革其旧俗,民庶爱仰之。为国造佛寺名曰兴皇,诸有罪咎者,随其轻重,谪为土木之功,无复鞭杖之罚。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第二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由是众口喧喧,谤讟盈路,立榜大巷,克期会集,屠害其家。彝殊无畏避之意,父子安然。神龟二年二月,羽林虎贲几将千人,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辱极意。始均回救其父,拜伏群小,以请父命。羽林等就加殴击,生投之于烟火之中。及得尸骸,不复可识。仲瑀伤重走免。彝仅有余命,沙门寺与其比邻,舆致于寺。远近闻见,莫不惋骇。彝亡后,灵太后云:“彝屡乞冀州,吾欲用之,有人违我此意。若从其请,或不至是,悔之无及。”乃赠使持节、卫将军、冀州刺史,谥文侯。史臣曰:张彝风力謇謇,有王臣之气,然遭随有命,俱婴世祸,悲哉!
(节选自《魏书·张彝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
B.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_/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
C.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
D.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封建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秦朝、汉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侯爵作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列侯、关内侯。
B.丁忧守制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C.虎贲,如同老虎勇猛地奔走追逐野兽,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的专职人员。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废止。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侠士等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客观地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后来又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彝坚持自我,不屈服于权贵。他出入宫廷昂首阔步,无所顾忌,太后召集百官,当面斥责他,让他悔过改正,而他毫无悔改的表示。
B.张彝坚守孝道,为当世所称道。他不乘坐车马,从平城到家乡一千多里路步行送葬,累得容貌消瘦憔悴,守丧超过礼节的规定。
C.张彝为政有方,宽容对待罪人。他治理陇右,革掉旧俗,受到官民的爱戴;建造寺院,囚徒到寺院工地上干活,不再受皮鞭棍棒等刑具的拷打。
D.张彝改革官制,触动军人利益。他提出武人不能担任高贵官职,导致军人冲进家门报复,两个儿子或烧死或受伤逃亡,自己也未能幸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宗亲政,罢六辅,彝与尚书邢峦闻处分非常,出京奔走,诏书切责之。
(2)张彝风力謇謇,有王臣之气,然遭随有命,俱婴世祸,悲哉!

同类题5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李欣,宇元盛,小名真奴,范阳人也。父崇。延和初,车驾至和龙,崇率十余郡归降。世祖甚礼之,呼曰“李公”。欣母贱,为诸兄所轻。崇曰:“此子之生,相者言贵,吾每观察,或未可知。”遂使入都,为中书学生。世祖幸中书学,见面异之,指谓从者曰:“此小儿终效用于朕之子孙矣。”因识眄之。世祖舅阳平王杜超有女,将许贵戚。世祖闻之,谓超曰:“李欣后必宦达,益人门户,可以女妻之,勿许他贵也。”遂劝成婚。南人李哲尝言欣必当贵达。欣聪敏机辨,强记明察。初,李灵为高宗博士,诏崔浩选中书学生器业优者为助教。世祖意在于欣,曰:“云何不取幽州刺史李崇老翁儿也?”浩对曰:“前亦言欣合选,但以其先行在外,故不取之。”世祖曰:“可待欣还。”欣为世祖所识如此。遂除中书助教博士,稍见任用,入授高宗经。高宗即位,欣以旧恩亲宠,迁仪曹尚书,领中秘书,赐爵扶风公,加安东将军,赠其母孙氏为容城君。高宗顾谓群臣曰:“朕始学之岁,情未能专。既总万机,温习靡暇,是故儒道实有阙焉。岂惟予咎,抑亦师傅之不勤。所以爵赏仍隆者,盖不遗旧也。”欣免冠拜谢。出为使持节、安南将军、相州刺史。为政清简,明于折狱,奸盗止息,百姓称之。欣上疏求立学校曰:“臣愚欲仰依先典于州治所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冠冕之胄就而受业庶必有成其经艺通明者贡之王府则郁郁之文于是不坠。”书奏,显祖从之。以欣治为诸州之最,加赐衣服。自是遂有骄矜自得之志。乃受纳民财及商胡珍宝。兵民告言,尚书李敷与欣少长相好,每左右之。或有劝以奏闻,敷不许。显祖闻欣罪状,槛车征欣,拷劾抵罪。诏列欣贪冒,罪应死。时敷兄弟将见疏斥,以纠李敷兄弟,故得降免,百鞭髡刑,配为厮役。
(选自《魏书·李欣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愚欲仰依/先典于州郡治所/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冠冕之冑/就而受业/庶必有成/其经艺通明者贡之王府/则郁郁之文/于是不坠
B.臣愚欲仰依/先典于州郡治所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冠冕之冑/就而受业/庶必有成其经艺/通明者贡之王府/则郁郁之文/于是不坠
C.臣愚欲仰依先典/于州郡治所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冠冕之胄/就而受业/庶必有成/其经艺通明者贡之王府/则郁郁之文/于是不坠
D.臣愚欲仰依先典/于州郡治所/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冠冕之胄/就而受业/庶必有成其经艺/通明者贡之王府/则郁郁之文/于是不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为第一人称代词,先秦时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秦灭六国后始成皇帝自称。
B.公为爵位名。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制,后代大多沿袭此制。
C.免冠指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有时也可表示敬意。此处为前一种意思。
D.髡刑是上古时代五刑之一,即把人的头发、眉毛全部或部分剃掉,以示耻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欣从小就引人注目,出生时就有人说他有贵相,世祖临幸中书学时说他日后会为朝廷效力,南方人李哲也说他将来必定会显贵通达。
B.李欣深受世祖器重。在世祖的关照下,他娶了阳平王杜超的女儿为妻,担任中书助教博士教授高宗经书,甚至在世祖去世后仍受荫庇。
C.李欣曾经善于治政,政绩优异。他擅长断案,令奸人盗贼绝迹,深受百姓好评;他重视教育,曾上疏请求兴建学校,得到显祖的认同。
D.李欣在取得成绩后,开始变得骄傲。他收受百姓财物,接受商人珍宝,因此触怒皇帝,被判处死罪,后因尚书李敷的努力才得以兔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欣后必宦达,益人门户,可以女妻之,勿许他贵也。
(2)既总万机,温习靡暇,是故儒道实有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