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甄琛,字思伯,中山毋极人,汉太保甄邯后也。父凝,州主簿。琛少敏悟,闺门之内,兄弟戏狎,不以礼法自居。颇学经史,称有刀笔,而形貌短陋,鲜风仪。举秀才。入都积岁,颇以弈棋弃日,通夜不止。手下苍头常令秉烛,或时睡顿,大加其杖,如此非一。奴后不胜楚痛,乃白琛曰:“郎君辞父母,仕宦京师。若为读书执烛,奴不敢辞罪,乃以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琛惕然惭感,遂从许睿、李彪假书研习,闻见益优

太和初,拜中书博士,迁谏议大夫,时有所陈,亦为高祖知赏。世宗践祚,以琛为中散大夫、御史中尉,转通直散骑常侍。数年,遭母忧。琛母服未阙,复丧父。琛于茔兆之内,手种松柏,隆冬之月,负掘水土。乡老哀之,咸助加力。十余年中,朝廷有大事,犹上表陈情。时兴复盐禁,伪弊相承,琢表曰:“乾坤所惠,天子顺之:山川秘利,天子通之。

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周礼》虽有川泽之禁,正所以防其残尽,必令取之有时。今者,天为黔首生盐,天子亦何苟禁一池也。诏曰:“民利在斯,深如所陈。付八座议可否以闻。”诏琛参八座议事。寻正中尉,常侍如故。迁侍中,领中尉。琛俯眉畏避,不能绳纠贵游,凡所劾治,率多下吏。于时赵修盛宠,琛倾身事之。至修奸诈事露,明当收考,今日乃举其罪。修死之明日,琛与黄门郎李凭以朋党被召诣尚书,兼尚书元英、邢峦穷其阿附之状。琛遂免,归本郡,左右相连死黜者三十余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B.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C.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D.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亦作“践阼”,“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
B.兼,是兼任官职之意,文中甄琛兼任御史中尉。文言文中表“兼任”的词还有“领、判、摄”。
C.《周礼》,儒家经典,和《仪礼》、《礼记》合称“三礼”,都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
D.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黔,黑色,秦尚黑色,平民都用黑布来包头,故有此称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琛聪颖博学,且能迷途知返。他通过秀才考试进京后,却一度整天流连棋局消磨时光,还殴打办事不力的仆人,但最终在仆人的质问中痛改前非。
B.甄琛守孝至诚,感动乡邻。父母去世后,甄琛在他们的墓地内亲手种下松柏,隆冬腊月,挖土挑水,坟墓修成,树木葱茂,乡邻十分同情并来帮忙。
C.甄琛心怀百姓,直言上书。在奏疏中,他认为天子应该以民为本,做事以老百姓利益为重,顺从天意,对盐池的开发利用应加以引导而非禁止。
D.甄琛关注国事,很受皇帝器重。太和年间,他陈述时事,得到高祖的赞赏;后来上书谈及盐禁措施时,提出利民建议,得到世宗的认可和允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琛惕然惭感,遂从许睿、李彪假书研习,闻见益优。
(2)琛遂免,归本郡,左右相连死黜者三十余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11:4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肃,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高祖器重礼遇日有加焉,或屏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寻除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肃固辞伯爵,许之。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伐淮北,令肃讨义阳,未克,而萧鸾遣将裴叔业寇涡阳。刘藻等救之,为叔业所败。肃表求更遣军援涡阳,高祖得表览之怃然,曰:“当以藻等锐兵新败于前,事往势难故也。今日之计,唯作必克之举。”肃乃解义阳之围,以赴涡阳,叔业乃引师而退。以破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封汝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有司奏以肃忠心大度,诏谥宣简。
(节选自《魏书·王肃传》)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言萧氏危灭之兆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卿何为而来 徐公何能及君也
C.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  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肃自谓《礼》《易》为长   长:专长B.或屏左右相对谈说   屏:回避
C.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归顺D.后忝登朝,或领郡,蒙恩泽 有愧于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B.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C.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D.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小题4】下列对文学知识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薨是古代对死去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也指对帝后之死的描述。而大夫死曰卒,庶人曰死。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肃出仕萧赜政权,父亲兄弟却被萧赜杀害,王肃只好从建业来投奔高祖,魏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
B.王肃对高祖竭诚尽忠,知无不言,很受高祖器重。很快被授为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王肃坚决不接受职位,高祖答应了。
C.王肃到义阳征讨萧鸾,没等克城,萧鸾便派裴叔业侵犯涡阳。王肃上书请求援军未被允许,于是亲自带兵打败裴叔业。
D.王肃多次驻守边境,深得人心,归附之人门庭若市。他不好声色,清廉乐施,死后因其忠心大度,帝诏谥为宣简。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安世,幼而聪悟。兴安二年,高宗引见侍郎、博士之子,简其秀俊者欲为中书学生。安世年十一,高宗见其尚小,引问之。安世陈说祖父,甚有次第,即以为学生。高宗每幸国学,恒独被引问。诏曰:“汝但守此,至大不虑不富贵。”居父忧以孝闻。天安初,拜中散,以温敏敬慎,高宗亲爱之。累迁主客令。萧赜使刘缵朝贡。安世美容貌,善举止,缵自相谓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缵等呼安世为典客。安世曰:“三代不共礼,五帝各异乐。安足以亡秦之官,称于上国?”曰:“世异之号,凡有几也?”安世曰:“周谓掌客,秦改典客,汉名鸿胪,今曰主客。君等不欲影响文武,而殷勤亡秦。”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藏内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容服者货之,令使任情交易。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意惭而罢。时民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妄世乃上疏曰:“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视,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出为相州刺史、假节、赵郡公。敦劝农桑,禁断淫祀。初,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残掠生民。前刺史薛道檦亲往讨之,波率其宗族拒战,大破檦军。遂为逋逃之薮,公私成患。安世设方略波及诸子三十余人,斩于邺市,境内肃然。以病免,太和十七年卒于家。安世妻博陵崔氏,生一子玚。崔氏以妒悍见出,又尚沧水公主。

(选自《魏书·李安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B.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C.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D.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伯”是古代爵位称呼,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拜”“除”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迁”“谪”“转”“徙”“改” “补”等,其中“左迁”“谪”都指贬官。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徴是徴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安世自幼聪明颖悟,深受高宗喜爱。在接受高宗召问时,年龄尚小的他应答很有条理,被选为中书学生,后常常被高宗单独召见。
B.李安世不但外表俊美,而且博学能言。萧赜的使者刘称他为典客,他旁征博引,进行批驳,不仅指出其错误,还讽刺其弃善从恶。
C.李安世关心民生疾苦,主动为民请命。针对百姓困苦流离豪强侵占掠夺的现实,他疏言不分贵贱平均分配田地,开了均田制先河。
D.李安世颇有治理才千,能保一方平安。任相州刺史时他鼓励农桑,禁绝淫祀,设计诱捕并处决广平豪强李波等人,从此境内安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金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窦瑗,字世珍,辽西辽阳人。自言本扶风平陵人,汉大将军窦武之曾孙崇为辽西太守,子孙遂家焉。曾祖堪,慕容氏渔阳太守。祖表,冯文通成周太守,入国。父冏,举秀才,早卒。普泰初,瑗启以身阶级为父请赠,诏赠征虏将军、平州刺史。

瑗年十七,便荷帙从师。游学十载,始为御史。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瑗以拜荣官,赏新昌男。因从荣东讨葛荣,事平,封容城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后除征虏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仍左丞。瑗乞以容城伯让兄叔珍,诏听以新昌男转授之,叔珍由是位至太山太守。

尔朱世隆等立长广王晔为主,南赴洛阳。至东郭外,世隆等遣瑗奏废之。瑗执鞭独入禁内,曰:“天人之望,皆在广陵王恭,愿行尧舜之事。”晔遂禅焉。由是除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敷奏侃然,前废帝甚重之。出帝时,为廷尉卿。及释奠开讲,瑗与散骑常侍温子升、给事黄门侍郎魏季景、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并为摘句。天平中,除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寻除广宗太守,治有清白之称。广宗民情凶戾,前后累政咸见告讼。惟瑗一人,终始全洁。转中山太守,加征东将军。声誉甚美,为吏民所怀。及齐献武王班令州郡,诫约牧守令长,称瑗政绩,以为劝厉焉。后授平州刺史。在州政如治郡。又为齐献武王丞相府右长史。瑗无军府断割之才,不甚称职。又行晋州事。

除大宗正卿,寻加卫将军。宗室以其寒士,相与轻之。瑗案法推治,无所顾避,甚见仇疾。虽通显,贫窘如初,清尚之操,为时所重。领本州大中正,以本官兼廷尉卿,卒官。赠本将军、太仆卿、济州刺史,谥曰明。

(节选自《魏书•列传第七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
B.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
C.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
D.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别称茂才,本指才之秀者,汉时与孝廉并为举士科名。隋唐以后称考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
B.荷帙,犹言负笈,背着书籍,游学在外;帙,包书画的布套;笈,装书的箱子,二者均代指书籍。
C.食邑,即采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含其上劳动者),唐宋为荣誉性加衔。
D.奏,古代臣子向君主进言的陈述性文书,一般用于大臣对政事有所陈述、批评、建议及弹劾某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瑗讲究孝悌。他上书以自身地位请求为父亲追封爵位,请求将自己的爵位让给兄长窦叔珍。
B.窦瑗清正廉洁。他家道中落沦为寒士,入仕后官运通显,但贫窘如初,清尚之操,为时所重。
C.窦瑗刚正不阿。他不为宗室成员的轻视所动,严格依法惩治违法犯罪的人,无所顾虑与避忌。
D.窦瑗富有才干。他年轻时游学十年,后任太山太守和中山太守,治绩卓著,深受皇帝官民感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普泰初,瑗启以身阶级为父请赠,诏赠征虏将军、平州刺史。
(2)晔遂禅焉。由是除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敷奏侃然,前废帝甚重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孙。父荣期,晋益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杨。会刘裕诛夷司马氏,叔父宣期、兄贞之并遇害。楚之乃逃,匿诸沙门中,济江至汝、颍间。
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待士。及宋受禅,规欲报复。收众据长社,归之者常万余人。宋武帝深惮之,遣刺客沐谦图害楚之。楚之待谦甚厚。谦夜诈疾,知楚之必来,欲因杀之。楚之闻谦病,果自赍汤药往省之。谦感其意,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遂委身以事之。其推诚信物,得士心,皆此类也。
明元末,山阳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请降,授荆州刺史。奚斤既平河南,以楚之所率人户,分置汝南、汝阳、南顿、新蔡四郡,以益豫州。太武初,寻入朝,授安南大将军,封琅邪王,以拒宋师。破宋将到彦之别军于长社。又与冠军安颉攻拔滑台,禽宋将朱修之、李元德及东郡太守申谟,俘万余人。上疏求更进讨,太武以兵久劳,不从,以散骑常侍征还。寻宋将裴方明、胡崇之寇仇池。楚之与淮南公皮豹子等督关中诸军击走方明,禽崇之。仇池平而还。
车驾征蠕蠕,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督运以继大军。时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说令击楚之以绝粮运。蠕蠕乃遣觇楚之军,截驴耳而去。有告失驴耳者,楚之曰:“必觇贼截之为验耳,贼将至矣。即使军人伐柳为城水灌之令冻城立而贼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贼乃走散。世祖闻而嘉之。
在边二十余年,以清俭著闻。及,赠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扬州刺史,谥贞王,陪葬金陵。
(节选自《魏书·列传二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军人伐柳为城/水灌之令冻城/立而贼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贼/乃走散
B.即使军人伐柳/为城水灌之令冻城/立而贼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贼乃走散
C.即使军人伐柳为城/水灌之令冻城/立而贼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贼乃走散
D.即使军人伐柳/为城水灌之令冻城/立而贼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贼/乃走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北齐各州,刺史属官有录事、功曹、仓曹、中兵等参军。
B.征,征召,特指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如《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中的“征”字即是作此解释。
C.散骑常侍,指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的官职。魏文帝合并散骑与中常侍为一官,至唐代,已无实际职权,但仍为尊贵之官,多为将相大臣的兼职。
D.薨,古代用以称诸侯之死,《礼记》曾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后世皇帝的宠妃以及没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楚之命运坎坷,发愤图强。他虽然生逢晋末动乱,年少时诸多亲人被害,被迫四处逃亡躲匿,但是一直未忘家仇,等待时机,积蓄力量。
B.司马楚之礼贤下士,深得人心。他年轻时便有英武豪迈的气概,能够屈己待人,明知沐谦佯装生病打算刺杀他,他还亲自端送汤药前去探病。
C.司马楚之能征善战,功劳卓著。他几次与宋军交战,均大获全胜,后与淮南公等人督率关中诸军抗宋,赶跑裴方明,活捉胡崇之,平定了仇池。
D.司马楚之机智应变,谋略过人。他在随皇上讨伐蠕蠕的战役中负责督运粮草,及时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设计应敌,成功驱散贼寇,确保了粮草的供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谦感其意,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遂委身以事之。
(2)有告失驴耳者,楚之曰:“必觇贼截之为验耳,贼将至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世父元寿,高祖时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思伯释褐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颇为高祖所知,常从征伐。
及世宗即位,以侍从之勤,转辅国将军。任城王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持节为其军司。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澄以思伯儒者,谓之必死焉。及至,大喜,曰:“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后为河内太守,不拜。寻除鸿胪少卿,以母忧免。服阕 , 征为荥阳太守,有政绩,因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初,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授业,无资酬之,凤遂质其衣物。及思伯之部,送缣百匹遗凤,因具车马迎之,凤惭不往。时人称叹焉。寻以父忧免。后除征虏将军、光禄少卿,仍拜左将军、兖州刺史。
肃宗时,征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拜扫,还乡里。未拜,以风闻免。寻除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灵太后不许,舍人徐纥言之,得改授太尉长史。又除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言事。俄转卫尉卿。
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上议曰:“……五室之理,谓为可按。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学者善其议。
又迁太常卿,兼度支尚书,转正都官。时太保崔光疾甚,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遂入授肃宗《杜氏春秋》。思伯少虽明经,从官废业,至是更延儒生夜讲昼授。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客有谓思伯曰:“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谈。为元义所宠,论者讥其趣势。孝昌元年卒。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
(节选自《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B.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C.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D.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旧制,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 后用来比喻做官或进士的及第授官。
B.持节:节指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思伯久经沙场。他经常跟随高祖征战讨伐。他曾经跟随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作战失利,奉命殿后且出色完成任务,从而改变了元澄对儒士的看法。
B.贾思伯不计前嫌,尊敬师长。他曾与弟弟一起师从阴凤。因无钱交纳学费,衣物被阴凤作为抵押品。贾思伯在南青州任上送给阴凤礼物,派马车迎接他。
C.贾思伯曾经仕途不顺。被征为给事黄门侍郎,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为传闻而被弹劾免职。拒任凉州刺史却不被允许,幸亏徐纥从中说话,才得以改任。
D.贾思伯勤勉好学,礼贤下士。他少年时明习经典,做官后勤奋钻研。任侍讲时延请儒士夜读日授。他在街头碰到读书人,就停车下马,认真交谈。
【小题4】把文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
②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