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彧少好学,颇涉经史。武帝亲总万机,彧诣阙求试。帝异之,以为司武中士。转郑令。平齐之后,帝大赏从官,留京者不预。彧上表,于是留守并加泛级。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赐钱十万,米百石。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臣死而后已,敢不竭诚。”上善之,干子竟免。后以忤旨免。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无改尔心。”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

(选自《隋书》第62卷,列传第27)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B.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C.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D.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王朝换代,新皇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类似的词语还有即位、嗣位、大行、践祚等。
B.母忧,母亲的丧事,也称“母艰”。古时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
C.申牒,“牒”是造纸术发明以前的竹书或木书,也指文书或证件,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名称之一。文中指用公文向上呈报。
D.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与《项脊轩志》中“祖母持一象笏至”中的“笏”意义相同。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彧少时好学,为人所敬。柳彧年少时喜欢学习,读了很多经史典籍;高祖登基后,柳彧多次升迁;在朝廷上为官员所敬畏,皇上也赞许他刚直。
B.柳彧刚直果敢,勇于进言。平定齐朝之后,武帝大赏下属官员,留守京城的官员不在其列,柳彧上表给皇帝,于是留守京城的官员一并得到好处。
C.柳彧忠诚耿直,切中时弊。当时刺史一职多由武官担任,大都不称职。柳彧列举汉光武帝的例子向皇帝进言,并陈述武官治理百姓的弊端,皇上认为他说得对。
D.柳彧端庄严肃,不畏强权。柳彧奉命查办杨素的罪行,杨素依仗自己声势显赫,坐在柳彧的床上,柳彧端笏整容,使杨素匆忙地离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3 06:4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彧少好学,颇涉经史。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谓彧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上善之,干子竟免。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彧尝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彧送之于秀,秀复赐彧奴婢十口。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戍怀远镇。行达高阳,有诏征还。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初不知谅反,将入城而谅反形已露。彧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谅怒,囚之。及谅败,杨素奏彧心怀两端,以候事变,迹虽不反,心实同逆,坐徙敦煌。杨素卒后,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B.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C.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D.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母亲的丧事,也称丁忧。古时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B.申牒,“牒”是造纸术发明以前的竹书或木书,后指文书、凭证,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文中指用公文向上呈报。
C.上柱国,春秋时代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战国时楚、赵设置,直至隋朝职权相当于丞相、宰相,唐宋以上柱国为武官的功勋爵位。
D.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项脊轩志》中祖母“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与文中同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彧处事分寸得当。左仆射高颎的儿子申请戟门,柳彧认为:父子并没有分家,儿子不能安装戟门,高颎知道后很佩服。
B.柳彧的忠诚耿直,为百官所敬畏。隋高祖非常赏识柳彧的忠诚耿直,称他是“国之宝”,多次表彰他,不断升迁他的职位。
C.柳彧不畏强权。杨素是当时声势显赫的权臣,群臣都畏惧他,不敢违拗他,唯有柳彧敢于和他对抗,秉公执法,压制他的嚣张气焰。
D.柳彧遭杨素忌恨,多次被陷害。由于赠送《治道集》给蜀王,被杨素诬陷行贿;汉王谅作乱,他假装病重被囚,事情平息后仍被诬陷谋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
(2)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太祖,太祖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仲文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太祖甚嗟叹之。其后就博士李祥受《周易》《三礼》,略通大义。及长,倜傥有大志,当时号为名公子。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迟迥作乱,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迥又遣宇文胄、宇文成复攻仲文。贼势逾盛,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檀让拥众数万,仲文以赢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檀让以余众屯城武,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飨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未几,其叔父太尉翼坐事下狱,仲文亦为吏所簿,于狱中上书。书曰:“当群凶问鼎之际,黎元乏主之辰,臣叔翼总驭燕、赵,南邻群寇,北捍旄头,内外安抚,得免罪戾。伏愿下降云雨之施,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胜区区之至。”上览表,俱释之。

(节选自《隋书·于仲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B.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C.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D.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仲文少年聪慧,深得太祖赏识。他从小沉迷读书,认为读书能帮助父亲、侍奉君王,行忠尽孝,周太祖非常赞叹。
B.于仲文坚守大义,不与叛军为伍。他拒绝了尉迟迥的引诱,多次受到攻击,在敌人强大的攻势下死战得以脱身,到达京师。
C.于仲文精于谋略,多次获得胜利。他趁檀让懈怠,攻取武城;夺取金乡,斩杀徐善净;俘获檀让,平定黄河以南。
D.于仲文勇于自辩,获得皇帝宽宥。他主动向皇帝上书,力陈自己的叔父于翼在动乱的时局中立下了功劳,最终和叔父一起被释放。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2)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鱼俱罗,冯翊下邽人也。身长八尺,膂力绝人,声气雄壮,言闻数百步。弱冠为亲卫,累迁大都督。从晋王广平陈,以功拜开府,赐物一千五百段。未几以母忧去职还至扶风会杨素率兵将出灵州道击突厥路逢俱罗大悦遂奏与同行。及遇贼,俱罗与数骑奔击,瞋目大呼,所当皆披靡,出左入右,往返若飞。以功进位柱国,拜丰州总管。初,突厥数入境为寇,俱罗辄擒斩之,自是突厥畏惧屏迹,不敢畜牧于塞上。初,炀帝在藩,俱罗弟赞,以左右从,累迁大都督。及帝嗣位,拜车骑将军。赞性凶暴,虐其部下。帝以赞藩邸之旧,不忍加诛,谓近臣曰:“弟既如此,兄亦可知。”因召俱罗,谴责之,出赞于狱,令自为计。赞至家,饮药而死。帝恐俱罗不自安,虑生边患,转为安州刺史。岁余,迁赵郡太守。后因朝集,至东都,与将军梁伯隐有旧,数相往来。又从郡多将杂物以贡献,帝不受,因遗权贵。御史劾俱罗以郡将交通内臣,帝大怒,与伯隐俱坐除名。大业九年,重征高丽,以俱罗为碣石道军将。及还,江南刘元进作乱,诏俱罗将兵向会稽诸郡逐捕之。于时百姓思乱,从盗如市,俱罗击贼帅朱燮、管崇等,战无不捷。然贼势浸盛,败而复聚。俱罗度贼非岁月可平,诸子并在京、洛,又见天下渐乱,终恐道路隔绝。于时东都饥馑,谷食踊贵,俱罗遣家仆将船米至东都粜之,益市财货,潜迎诸子。朝廷微知之,恐其有异志,发使案验。使者至,前后察问,不得其罪。帝复令大理司直梁敬真就锁将诣东都。俱罗相表异人,目有重瞳,阴为帝之所忌。敬真希旨,奏俱罗师徒败衄,于是斩东都市,家口籍没。
(选自《隋书·鱼俱罗传》,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俱罗体力过人,得到重用。他身材高大,雄壮有力,说话声音很远就能听到,刚成年就成为亲卫,之后又做了大都督。
B.鱼俱罗凶猛英勇,吓退突厥。突厥人多次越过边境侵扰抢掠,鱼俱罗抓获并斩杀他们,将他们吓得不敢再在边境放牧。
C.鱼俱罗时运不济,受到连累。他的弟弟虐待部下,被皇帝知道,皇帝召见鱼俱罗责备了他,并且将他贬到安州做刺史。
D.鱼俱罗怀有私心,终被处斩。江南刘元进造反作乱,他奉命平乱,却暗中将儿子们接到身边,引起皇帝猜忌,最后被定罪斩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tiáo chèn)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撰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xì)讼,士谦闻而出财,补甚少者,令与多者相埒(liè)。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刘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货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fán)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又尝论刑罚,其略曰:“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yuè)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qín)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qun)下其腕无不止也。”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注)伽蓝:佛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B.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C.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D.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时男女成年行冠礼笋礼时所取;名,出生后由父母所取。“字”与“名”在语义上有所关联。
B.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童年.“黄发垂髫”“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 龀”与此处含义相同。
C.春秋二社,即春秋两季的社日。社日,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其标志性习俗是祭祀和宴饮。
D.黥,在脸上刺字涂墨的刑罚。黥、刖、劓(yì)、杖、笞(ch)、髡(kn)等均是古代刑罚,轻重不一,其中刖比黥更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事母至孝,淡泊名利。为母守丧,形销骨立;少为参军,后拒绝举荐,隋朝建立后仍矢志不做官。
B.李士谦勤勉好学,才华横溢。他不仅博览群书,时常写诗,擅长天文术数,对刑罚也有合情合理的见解。
C.李士谦乐善好施,富而不奢。贩济施舍,不惜倾家荡产;家境殷实,却非常节俭,故而招待亲宾常用黍米。
D.李士谦仁厚谦虚,生荣死哀。利益被他人侵害,不加追究反予宽慰;生前深受百姓爱戴,死时百姓流涕送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孙(复姓)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为襄城王长史,兼行参军。迁太常博士,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后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及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开皇初,诏征入朝,访以政术,拜汝南太守。郡废,转曹州司马。在职数年,以老病乞骸骨,优诏不许。俄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时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有疾病者,景茂撤减俸禄,为饘粥汤药,分赈济之,赖全活者以千数。上闻而嘉之,诏宣告天下。十五年,上幸洛阳,景茂谒见,时年七十七。上命升殿坐,问其年几。景茂以实对。上哀其老,嗟叹久之。景茂再拜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上甚悦,赐物三百段。诏曰:“景茂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年终考校,独为称首,宜升戎秩,兼进籓条。可上仪同三司,伊州刺史。”明年,以疾征,吏人号泣于道。及疾愈,复乞骸骨,又不许,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淄州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大业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曰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隋书 公孙景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B.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C.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D.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魏晋时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合称“孝廉”。
B.周武帝:即北周第三个皇帝宇文邕,“武”是他的谥号,他的庙号为“高祖”,也称“高祖武皇帝”。
C.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与之相类似的还有致仕、请辞、告老、请归、乞归。
D.便道之官:被封官或受命后,不必入朝谢恩,直接赴任的官员。此处便是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景茂博览群书,颇有能名。他从小好学,广泛涉猎经史。在北魏时期,被举为孝廉,射策甲科,升任太常博士,对宗庙礼仪多有增加或减少,当时的人称他为“书库”,有能干的名声。
B.公孙景茂治州有方,德化大行。任息州刺史时,法令稳妥,德教广为推行;当时正值平定陈的战役,他拿出自己的俸禄,煮稀饭熬药剂救济遭受战乱的灾民,数以千计的灾民得以救活。
C.公孙景茂修身洁已、声绩显著。他七十七岁时,拜见皇上,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皇上赐给他物品三百段,并下诏褒扬他。他因为疾病征召入朝,等到病愈,又请求还乡,不被允许。
D.公孙景茂一生为官,皆有德政。他去世的那天,各个州郡赶来奔丧的有数千人,有的没赶上葬礼,都望坟痛哭,随地祭祀而去。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茂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年终考校,独为称首。
(2)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