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4)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5)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6)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7)某所,而母立于兹。
(8)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9)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10)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16 10:5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柳氏也。坡又尝醉中与季常书云:“一绝乞秀英君。”想是其妾小字。黄鲁直①元祜中有与季常简曰:“柳夫人时须医药,今已安平否?公暮年来想渐求淸净之乐,姬媵无新进矣,柳夫人比何所念以致疾邪?”又一贴云:“承谕老境情味,法当如此,所苦既不妨游观山川,自可损药石,调护起居饮食而已。河东夫人亦能怜老大,一任放不解事邪?”则柳氏之妒名,固彰着于外,是以二公皆言之云。

(选自《容斋三笔•卷三》)

(注)①黄鲁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余谪居于黄     谪:恰好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D.审柳夫人时须医药 审:知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C.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D.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血气方刚,崇尚侠义。年轻时,方山子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侠肝义胆,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B.方山子远离尘世,隐居不仕。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隐居在山中。他家里四壁萧条,妻子和奴仆却洋洋得意.
C.方山子精于骑射,武艺髙强。方山子曾带着随从去西山游猎,只见他拉紧缰绳,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翔中的喜鹊。
D.方山子折节读书,有志用世。随着年龄的增长,方山子一改少年时的志趣行为,开始发奋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

孝景初即位,为詹事。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宴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卮酒敬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建元六年,窦太后崩。魏其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唯灌将军独不失故。魏其日默默不得志,而独厚遇灌将军。灌夫为人刚直,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

孝景时,魏其尝受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魏其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幸得复召见。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诏书独藏魏其家,家丞封。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当弃市。五年十月,悉论灌夫及家属。十二月晦,魏其弃市渭城。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B.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C.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D.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事是一种官名,秦汉皆置,掌皇后、太子家及宫中诸宦者,一直都是宦官担任。
B.太子是古代储君的称谓,主要以“立嫡立长”为原则,还有“立子以贤”“立储以爱”。
C.朝请泛称朝见皇帝。汉律,诸侯春天朝见皇帝叫朝,秋天朝见皇帝叫请。
D.遗诏,就是皇帝驾崩之后,为后人留下的遗书,遗言等。为了充分表达本人的意愿,更好地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意愿,由于某种原因,不便于立即决定,表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其直言劝谏,被窦太后记恨。窦太后很疼爱梁王,在景帝说要把帝位传给梁王时,他直言劝谏,说不可传位于梁王,因此得罪了窦太后,以至于后来不让他当丞相。
B.魏其对国家有功,有将帅之才。在吴、楚等七国反叛时,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像样的贤才,他虽有不满,但仍挂帅前行,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平定七国的叛乱。
C.魏其知人善荐,轻视钱财。在国家用人之际,他向皇上推荐退职闲居在家的袁盎、栾布等名将贤士。皇上赏赐的黄金都让属下的小军官酌量取用。
D.魏其重情重义,为救朋友赴汤蹈火。在自己都被拘禁的情况下,他为了能救灌夫,拿出了景帝的遗诏,但后被弹劾伪造先帝的诏书,判处斩首示众。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
(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学士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屡迁考功郎中,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邰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从臾①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与士实、养正谋,则皆劝之疾趋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十余日诇②深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拱嵒居守, 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簿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 乙卯遇于黄家渡,诸军殊死战,贼复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有删改)

(注)①从臾:怂恿;奉承。从,通“怂”。②诇:侦察;刺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由朝廷举办的殿试的考生的称号,文中“进士第一”指考中状元。
B.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名称,也可泛称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
C.擢,为“提拔、提升官职”之意,在古代还有“陟”“转”“晋”“迁除”等表达相同意义的词。
D.壬辰朔,是古代干支月相兼用的纪日方法。“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月份的初一那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为官忠诚职守。宁王叛乱发生之后,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地南昌。
B.王守仁遇事足智多谋。使用离间计离间宁王和伪相之间的关系,这一计谋后来虽然被宁王识破,但起到了贻误叛军战机的作用。
C.王守仁能够总揽大局。在平定宁王的叛乱当中避实就虚,没有派兵救助安庆,而是力主抓住战机,去攻打叛军实力薄弱的南昌。
D.王守仁善于随机应变。在黄家渡决战中,叛军初战失利败退,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王守仁于是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了叛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2)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拿少学诗礼,明锐有权谋。常见郡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及王莽败,况自以莽之所置,怀不自安。弇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弇因说护军朱祐,求归发兵,以定邯郸。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数召见加恩慰。拿因从光武北至薊。闻邯郸兵方到,光武将欲南归,召官属计议。弇日:“今兵从南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光武官属腹心皆不肯,日:“死尚南首,奈何北行入囊中?”光武指拿日:“是我北道主人也。”会蓟中乱,光武遂南驰,官属各分散。光武即位,拜弇为建威大将军。建武二年,更封好畤侯,食好、美阳二县。弇从幸舂陵,因见,自请北收上谷兵未发者,定彭宠于渔阳。取张丰于涿郡,还收富平、获索,东攻张步,以平齐地。帝壮其意,乃许之。四年,诏弇进攻渔阳。弇以父据上谷,本与彭宠同功,又兄弟无在京师者,自疑,不敢独进,上书求诣洛阳。诏报日:“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效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且与王常共屯涿郡,勉思方略。”况闻弇求征,亦不自安,遣舒弟国入侍。帝善之,进封况为隅糜侯。五年,天子嘉况功,使光禄大夫持节迎况,赐甲第,奉朝请。因诏拿进讨张步。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张步闻之,乃使其大将军费邑军历下,又分兵屯视阿,别于太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弇。弇度河先击祝阿,自旦攻城,日未中而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十二年,况疾病,乘舆数自临幸。弇兄弟六人皆垂青紫,省侍医药,当代以为荣。十三年,增弇户邑,上大将军印绶。永平元年卒,年五十六,为愍侯。

(节选自《后汉书·耿弇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B.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C.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D.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礼,即《诗经》《礼记》,加上《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B.尉,官名,古代掌管军事的官吏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皆省称“尉”
C.户邑,即户口与县邑,汉代开始设置,也指封建君主分封给诸侯或大臣的土地。
D.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弇爱好学习,学以致用。他因为小时候经常观看郡尉检阅骑士、演练跑马射箭等,喜欢上了调兵遣将的事情,长大后带兵打仗,所向披靡。
B.耿弇忠心耿耿,深受信任。他投奔光武帝后数次被召见并加以慰劳,后被授予建威大将军,封为好畤侯;生重病时,光武帝几次亲自探视。
C.耿弇有胆有谋,作战勇猛。邯郸兵来时,他认为可以北上,攻下邯郸;攻打祝阿时,耿弇故意撒开一角的围兵,让张步部众得以奔归钟城。
D.耿弇家风淳朴,以孝闻名。耿弇父亲生病时,他们兄弟六人都穿青紫色的官服,问候父亲并以医药伺候,很受当时人的敬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弇从幸舂陵,因见,自请北收上谷兵未发者,定彭宠于渔阳。
(2)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效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犀首立五王

①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中山闻之,大恐,召张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②登对曰:“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中山之君遣之齐,见婴子曰:“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魏伐之,过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且中山恐,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附焉。是君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岂若中山废其王而事齐哉?”

③田婴曰:“奈何?”张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彼患亡其国,是君废其王而立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田婴曰:“诺。”

④张丑曰:“不可。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荐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

⑤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并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

⑥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

(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有删改)

(注)①犀首:即公孙衍,曾因佩五国相印而声名显赫。②句:公孙衍拥立五国国君为王,中山国君最后被推立。③田婴:齐威王之子,战国时齐国大臣。④句:中山国即使遭到比废除王号还大的祸患。⑤张丑:田婴属下。⑥负海:《战国策·齐策一》中“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这里指齐国。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B.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C.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D.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登认为齐国与赵、魏两国攻打中山国,这无异于为赵、魏两国赶羊,对齐国没有什么好处。
B.在张登看来,齐王现在应该召见中山君,并允许他称王,中山君就会与赵、魏两国断交,并会与齐结交。
C.张丑认为,张登长期以来善于把一些小计谋进献给中山君,很难相信张登会给齐国带来好处。
D.田婴按张登所说的做了,但张登又去游说赵、魏两国,并且赵、魏两国也同意了张登的建议,最终中山与齐绝交。
【小题3】对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死去之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一个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寡人,是古代帝王的自谦之词。
B.战国以前的帝王、君王称为“王”,其下封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秦汉以后改“王”为“皇帝”,而“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C.《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辑整理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辩论时的政治主张、历史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D.按照古代礼仪,君臣、宾主、长幼之间且各有尊次,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东向是宾客之礼中的最上位,可见项羽的自高自大。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