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战败亡者  庄宗受藏之于庙
B.尔无忘乃父之志 请归取
C.洎牧谗诛    又某氏不孝讼其子
D.尔三矢 吾汝俱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17 11:0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以闻。

(李密《陈情表》)

【小题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供养无,辞不赴命     主持、做
B.本图宦达,不名节     自夸
C.日西山,气息奄奄     迫近
D.矜悯愚诚,臣微志     听信
【小题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外无期功强近亲 臣进退,实为狼狈
B.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猥微贱,当侍东宫
C.臣之进退,实狼狈     况臣孤苦,特尤甚
D.州司临门,急星火     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指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
B.古代任命官职叫“除”,文中出现的升任官职的常用词还有“授”“征”“迁”“领”等等。
C.“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太子洗马为太子的侍从官,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
D.“表”即“奏表”,是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同类题5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而飞  怒: 愤怒,这里指因愤怒而飞起。
B.而后乃今风    培:增加。
C.榆枋而止 抢: 触、碰
D.百里者 适: 刚刚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齐谐》者,志怪者 且夫水之积不厚
B.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我决起
C.去六月息者也  余与四人拥火
D.置杯焉胶 时不至
【小题3】以下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
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或许是它真正的颜色吧?大概是因为天高远看不到尽头吧?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