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屠岸贾为司寇,将作难。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居无何,而朔妇生男。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然赵氏真孤乃反在,婴卒与俱匿山中。居十五年, 晋景公疾,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氏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及武,为成人,婴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之,世世勿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
B.且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
C.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
D.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即冠礼,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一般在二十岁举行。
B.顿首即磕头,古代跪拜礼之一,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比稽首礼更加隆重。
C.齐衰亦作‘齐縗”,丧服名,用粗麻布制成,以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
D.祠是古代祭祀的一种,春祭为“祠”,引申为祭祀。也指供奉祖先等的庙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柞臼有勇有谋,他在赵氏旧主被害之后,冷静筹划,用自己的牺牲瞒过了抓捕的士兵,与程婴相互配合一起救下了赵氏孤儿。
B.程婴忍辱负重。他没有为赵朔立即殉难,而是假装投敌,卖友求荣;他将赵武藏匿于山中,一直在等待和寻找机会将实情告知晋景公。
C.程婴不负所托。他毅然决然地承担起更困难的奉养遗孤的责任,在十五年间,躲在深山,终于迎来复仇的一刻,并以死明志。
D.赵武懂得感恩。他在程婴表明死志时极力劝阻,愿意终生报答程婴;在程婴义无反顾地赴死后,又为他服丧、祭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7 05:50: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②总丱(guàn):即总角。③燕寝讲堂:燕寝,闲居之处;讲堂,讲习之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B.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C.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D.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婚冠:婚礼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20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这里指婚冠的年龄,喻年少。
B.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文中用作仕宦的代称。
C.博士:古代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此词亦为古代学官名,又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
D.经文:古代主要指佛教等宗教典籍中的文字,下句中的“注”是对经的注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抓起,效果更好。如果错过了青春年华也不要自暴自弃,晚年学习亦可有所收获。
B.作者认为不要在无益的事情上尽力,对于弄清楚“仲尼居”是在闲居之处还是在讲习之所,纯属浪费时间。
C.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荒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而变化。作者在文章中运用衬托的手法来证明这一观点。
D.作者擅长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例子丰富而有针对性,使文章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个可。
(2)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下列小题。
书施穆亭先生撰先兄学艺公传后
张正忠
孝友为人生大节,然非根于天性、发于至诚,不能致之。世人概曰“孝友”,究亦徒窃其名也.至吾兄学艺公,则实有当而无愧名。
犹忆忠十二岁,三弟五龄,祖父伯叔俱亡,祖母与母无倚,惟兄一人仔肩家政,备历艰辛。虽极忙冗中,于祖母与母服勤就养未尝少疏。祖母年七十余,病笃,兄不解衣带,尽夜扶持眠起者两阅月。及终,恸哭失声,奔丧尽礼。甫毕,官司频仍,时内有伯叔侵凌,外被他氏欺辱,自丙中至已亥四载,无日不涉讼公庭。兄窥忠有忧色,曰:“即有大祸,予以承当,女惟用心读书,以慰母心,何以忧之?
此后无事小者二载,方期自兹以往永享平安,得于母前曲尽孝思。雍正甲辰冬,惨罹祝融之变,祖宅且为废址。夫从前叠遭死亡、丧葬、官事,至是资财已尽,囊橐俱空。兄天性至孝,勉强支撑。乙巳春,经营竖造,其仓皇拮据,形神俱敝之状,有难以殚述者也。又恐忠因遭变有妨学业,愈加廷师督责读书。迨冬散馆,鼓励尤深,书宣则为清尘,食饮亲自馈送,手书一语云:书声莫让鸡声早,灯影须同月影斜。贻案头以示儆。岁辛亥,忠府试第一,兄欢欣相勉,曰:“今次入泮必也,任毋以一矜自足。余之所以望尔者,欲尔大振家声也。”兄年近五旬未得子,适忠丁未举一子,兄喜不自胜,曰:“此我房承先启后者也!”顾复提抱爱若珍珠。不幸周岁殁于痘,兄顿足痛哭不饮食者数日。后兄始得一子,亦不过安之若素。
兄应长享遐龄,胡天不吊,中道而陨。卒之日,语言无声,泣附忠耳曰:“吾不孝之人,惟愿尔孝顺老母,友爱弟侄,勿有私积,永相和好。”数语相谆嘱。呜呼!其孝友若此,非根于天性、发于至诚而能然哉?
【注】1①选自《度予亭集新编》,有删改。②祝融:火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致之  致:传达
B.尽夜扶持眠起者两阅月 阅:经历
C.任毋以一矜自足     矜:自满
D.中道而陨 陨:死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究亦徒窃其名也   ②视徒吏则心惕息
B.①祖宅且为废址 ②且臣少仕伪朝
C.①后兄始得一子 ②室始洞然
D.①数语相谆嘱 ②夫人之相与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极忙冗中,于祖母与母服勤就养未尝少疏。
(2))女惟用心读书,以慰母心,何以忧之?
(3)余之所以望尔者,欲尔大振家声也。
(4)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小题4】根据文本,概括学艺公“孝友之节”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二)

,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
B.其当宜,行其正理   案:根据
C.程者赏,缺绳者诛   中:符合
D.法者,非天  堕:堕落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当   法,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B.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C.行私惠赦有罪 非谓其凝滞不动也
D.所以天下致利除害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B.不为惠于法之内: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县法者,法不法也: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
D.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小题5】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哪些作用。

同类题4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古代平民装束,与“短褐”、“粗布短衣”类似。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借代修辞,指平民,相当于“白丁”。“布衣之交”指的就是普通人之间的交情。
B.漂母,就是指在水边漂洗衣服的老妇,在本文指那个给韩信饭吃的老妇人。后世有“漂母进饭”的成语,指施恩而不望报答。
C.郎中,古代官名,其职位仅次于尚书,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至宋朝逐渐成为医生的代名词。
D.斋戒,一种宗教活动形式,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送璧时斋戒。大王亦宜斋戒。赵王乃斋戒五日。”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常常食不果腹、三餐不继,他曾在南昌亭长家白吃了几个月,最后因被嫌而离开。后来遇到了一个洗衣服的老妇人,给了他饭吃。
B.韩信少时常佩戴刀剑,但内心实际胆怯。有一少年屠户侮辱他,让他从胯下钻出。韩信没有正眼看他,就从胯下钻出了,别人都认为他确实胆怯。
C.韩信一开始追随项羽,项羽任命他为郎中,但其实不重用他,他提出的建议也没被采纳。他后来归顺汉朝,因获罪差一点被斩首,滕公救了他,向汉王举荐他做了官。
D.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萧何认为他是一位奇才。后来韩信因为汉王不重用他,就逃跑了。萧何闻知韩信逃跑,没有报告汉王就去追赶,汉王觉得好像失了左膀右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2)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忠,鄞人。少读书,善《易》卜。兄戍通州亡,忠补戍,贫不能行,相者袁珙资之。既至,编卒伍。卖l-北平市,多中。市人传以为神。僧道衍称于成祖。成祖将起兵,托疾召忠卜,得铸印乘轩之卦。曰:“此象贵不可言。”自是出入燕府中,常以所占劝举大事。成祖深信之。燕兵起,自署官属,授忠王府纪善,守通州。南兵数攻城不克。已,召置左右,有疑辄问,术益验,且时进谋划。遂拜右长史,赞戎务,为谋臣矣。成祖称帝,论佐命功,擢工部右侍郎,赞世子守北京。寻召还,进兵部尚书。帝起兵时,次子高煦从战有功,许以为太子。至是淇国公丘福等党高煦,劝帝立之。独忠以为不可,在帝前历数古嫡孽事。帝不能夺,密以告解缙、黄淮、尹昌隆。缙等皆以忠言为是。于是立世子为皇太子,而忠为东宫辅导官,以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六年命兼辅皇太孙。帝北征,留忠与蹇义、黄淮、杨士奇辅太子监国。是时高煦夺嫡谋愈急,蜚语谮太子。十二年北征还,悉征东宫官属下狱。以忠勋旧不问,而密令审察太子事。忠言无有。帝怒。忠免冠顿首流涕,愿连坐以保之。以故太子得无废,而宫僚黄淮、杨溥等亦以是获全。忠起卒伍至大位,甚见亲倚,每承顾问,知无不言,然慎密不泄。处僚友不持两端,退恒推让之。明年四月卒。给驿归葬,命有司治祠墓,复其家。洪熙元年,追赠荣禄大夫少师,谥忠襄。官子达翰林检讨。达刚直敢言,仕至长芦都转运使。忠有兄华,负志节。忠守通州有功欲推恩官之辞不就尝召赐金绮亦不受成祖目为迂叟放还一日,读《宋史》至王伦附秦桧事,放声长叹而逝。里中称为“白云先生”。
(节选自《明史·金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忠守通州有功/欲推恩官之/辞不就/尝召赐/金绮亦不受/成祖目为迂叟/放还/
B.忠守通州有功/欲推恩官之辞/不就/尝召赐金绮/亦不受/成祖目为迂叟/放还/
C.忠守通州有功/欲推恩官之辞/不就/尝召赐/金绮亦不受/成祖目为迂叟/放还/
D.忠守通州有功/欲推恩官之/辞不就/尝召赐金绮/亦不受/成祖目为迂叟/放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指《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的占卜之书,约成书于尧舜时期。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
B.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为正二品。兵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务。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等重要人物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驿,指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如“驿站”“驿馆”等;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文中指由朝廷专门指派的车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忠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哥哥戍边去世之后,他去北方补服兵役,凑不够盘缠,靠人资助才得以成行,投身行伍。
B.金忠精通卦术,善于谋划。起初因占卜灵验,他得到燕王的信任;燕王起兵后,他多次出谋划策,为燕王成事立下功勋。
C.金忠才识过人,深受倚重。他奉命守卫城池,能多次击退来犯之敌;他肩负辅佐太子和皇太孙的重任,能不辱使命。
D.金忠待人赤诚,谨慎谦和。通过诚恳进言,他成功改变成祖立次子为嗣的初衷;他对皇上知无不言,事后绝不宣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是时高煦夺嫡谋愈急,蜚语谮太子。
(2)处僚友不持两端,退恒推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