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①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释: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秦县,故地在今河南渑池县东。
【小题1】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B.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C.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D.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东地区称为关中。今陕西一带。
B.冢,高而大的坟墓,是贵族、有身份的人死后的居所。陵则是更高的土山,是皇室专用。这儿称冢不称陵,事实上暗含褒贬。
C.大逆,封建时代指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谋大逆”在古代属于十恶不赦的重大犯罪。这儿刘邦指的是项羽杀义帝的行为。
D.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本文中的高祖即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知己知彼,不愿斗力。汉王知道自己的军队斗力斗不过项王,因而面对项王决一雌雄的挑战,他不敢应战。
B.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以便使刑余罪人能击杀项羽。
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为了迷惑对方,却按着脚谎称只是脚趾受伤,并且在重伤的情况下,还去慰劳军队,鼓舞士气。
D.项羽和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把兵撤走了。而刘邦却没有遵守约定,继续进兵追击项羽,还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2)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0 03:4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 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目:瞪视
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称:合适
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前往
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过:拜访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小题3】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成于唐,盛于宋。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D.《沁园春·长沙》是***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歌,词中“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远眺和近观,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是展示物象的广度、深度、透明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②丹所报, 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上,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
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疆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言语温和的样子),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有背义帝之约,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今大王诚能反其道: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汉王大喜,遂听信计。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字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所追者谁何?  若:如果
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征服
C.此特匹夫之勇耳  特:只是
D.诸将亡者以十数  数:计算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此乃信所以去也
B.吾为公以为将 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C.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
D.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虽为将,信必不留。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A.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B.今大王举而东
C.大王当王关中
D.何闻信亡,不及以闻上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行军至南郑时,军中许多将士纷纷逃走。韩信揣度萧何屡次推荐自己,却终不能被重用,也逃离了大军。
B.萧何认为刘邦若要图天下,必须要有韩信这样的人才。诸将易得,韩信难求。若挽留韩信,需拜他为大将。
C.韩信认为项羽为人虽喑噁叱咤却是匹夫之勇;虽恭敬慈爱,却是妇人之仁。而刘邦则是素来对人轻慢无礼。
D.刘邦入关废除苛法,约法三章,深得秦地百姓拥戴。而项羽则不得人心。因此韩信认为秦中地区唾手可得。
【小题5】用“/”为下列划线文字断句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按剑而曰 跽: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B.刑人如恐不 胜:尽
C.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王:称王
D.为大王不取也 窃:急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非不能也,是不为
B.立饮之  拔剑切啖之
C.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D.故遣将守关,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然而不胜,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现樊哙“巧言善辩”的一组是(   )
①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②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④今日之事何如   ⑤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候之赏   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A.②③⑤B.①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特点。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远兜远转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意听。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B.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怀王”即为楚王的谥号。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D.《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叙事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节选的部分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做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要抢占屈原的功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
D.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