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词多义
(1)传
所以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
师道之不也久矣(_______)
(2)贤
不及孔子(_______)
师不必于弟子(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0 10:4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长匡谏

《大唐新语》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获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遂笑而释之。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长对曰:“陛下畋猎,薄废万机,不满十旬,未有大乐。”高祖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尝侍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乎?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受命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避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高祖优容之。前后匡谏讽刺,多所弘益。

(简注)①苏长:即苏世长。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故又名苏长。②行台仆射:中央派驻地方的长官。③诡疑:佯装不知而故意发问。④倾宫鹿台:意指宫殿巍峨华贵,雕饰奢侈。倾宫,巍峨的宫殿,望之似欲倾坠,故称。鹿台,古台名,殷纣王储藏珠玉钱财的地方,此喻指官殿的华贵奢侈。⑤武功:地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⑥数:天命命运。

 
(阅读指要)

唐朝开国之初,摒除隋代奢侈淫糜、耽于逸乐的腐败风气,拨乱反正,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苏长充分利用他与高祖的老交情,机巧善辨,对高祖频加规劝,既达到了为帝王树德、稳定江山社稷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体恤了黎民百姓,因此于国于民都大有裨益。我们在佩服苏长胆识的同时,还应看到高祖的明智。正因为有高祖的“每优容之”,才有苏长匡谏的佳话。可见,在封建帝王时代,“明君”是何等重要。本文重在记述苏长的匡谏,文笔简练,要言不烦。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忿同猎之徒(__________) (2)高祖与之有(___________)
(3)高祖变,既而笑曰(__________) (4)高祖优容之(_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指出词性,简释词义。
(1)后从猎于高陵,日大获,陈禽于旌门。
词性:____________________词;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不知此殿吾所造?
词性:____________________词;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代词“之”指代的内容。
(1)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万夫敛手。“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祖与有旧,遂笑而释之。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祖每优容。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以下均为省略句,括号内系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从(苏长)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
B.尝侍宴(于)披香殿,酒酣,奏曰。
C.(苏长)前后匡谏讽刺,多所弘益。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乎?
(2)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

同类题4

送石昌言北使引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届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去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终夜有声,从者恒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鸣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太人,则蔬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选自《嘉祐集》)

(简注)①这是苏洵为石昌言出使契丹写的赠序。引,即“序”,因洵父名序,为避讳改“序”为“引”。②狎(xiá):亲近③守官:官有职守,守官即做官。④摧折:改变过去的习惯。⑤两制:不传外朝的内制和宣布于外朝的外制。制:皇帝诏令。⑥大旆(pèi):大旗。⑦送车:送行的车。⑧富公:富弼,北宋著名宰相,曾出使契丹。④心掉:惴惴不安。⑩奉春君:西汉初娄敬,刘邦曾派他出使匈奴。
(阅读指要)

石昌言,眉山人,苏洵同乡,曾任刑部员外郎、知制诰等官,嘉祐元年(1056)八月,奉命出使契丹,庆祝契丹国母生辰。那时,北方契丹兵力强,是宋朝的大患。宋朝采取委曲求全的政策,常常派使臣往契丹,出使成为重要而困难的任务。苏洵为鼓励昌言勇敢前往,胜利完成任务,写了这篇赠言送他。文章感情深挚,道理正大,文笔简练。写年轻时与昌言交往,写契丹威吓北宋使者,从琐细处着笔,很有特色。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吾数岁,未学也(_________)  (2)虽不言,察其意,甚(_________)
(3)剑槊相,终夜有声(_________) (4)中国之人不也(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察”与“虽不言,察其意”中“察”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又恐汝不吾衷B.微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C.小大之狱,虽不能,必以情D.今则可以知古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2)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庭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弼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识透敌虏手段,要以藐视夷狄的气概,去完成使命。
【小题6】作者把富弼的随从彭任的话及奉春君出使冒顿的故事作为赠言,其用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