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意修营垒,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忱于居民家取沟瓦二不檐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于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B.时秋霖几月/所同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日/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于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C.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向/须瓦几何/日/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于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D.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日/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于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缗钱:计税单位,后泛指税金。也可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
B.金字牌:宋朝一种通信的凭证,是朱代驿传以最快的速度发送文件时所用的木牌,因其为朱漆黄金字,故名。
C.长短句:词的别名。还称作“诗余”“乐府”。《草堂诗余》《汉乐府集》《稼轩长短句》,都是词集。
D.赠: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于特别表扬有贡献的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一心收复失地。皇上下决心要收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进言,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
B.辛弃疾办事能力突出。他在修建军队营垒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最终顶住压力,多方斡旋,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C.辛弃疾心系百姓。他在督办江右赈灾事务时,令官府出钱,发放贷款给有能力的人,广纳米粮平价出售,最终使百姓熬过了饥荒。
D.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他早年就胸怀大志,有深谋远虑,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也未能完全施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1 08:47: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节选自《指南录后序》)
【小题1】【涂答题卡第6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B.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C.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D.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小题2】【涂答题卡第7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文天祥在集英殿应试,被皇帝钦点为第一。
B.除,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文中指文天祥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古代还用征、辟、拜、授、察、迁等词语来表示授予官职。
C.九庙,泛指帝王的宗庙。古时帝王立庙祭祀祖先,有太祖庙及三昭庙、三穆庙,共七庙。王莽增为九庙,后历朝皆沿此制,本文指国家社稷。
D.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建元,指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如唐玄宗即位初年建元“先天”,后改元“开元”“天宝”。
【小题3】【涂答题卡第8题】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谈判有理有据。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扣押,被带到镇江。
B.文天祥视死如归。至元十五年,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后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C.文天祥有自己的报国心愿。他认为,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猛鬼去杀贼,这才是合乎义理的行为。
D.文天祥表明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要像诸葛亮那样,为复兴国家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献所为文,知舒、海、泰三州。复献文,召试制诰;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

使辽,宴射,首中的。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给事中。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宋江起河朔,转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降。

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徙邓州。四道置帅,叔夜领南道都总管。金兵再至,钦宗手札入卫。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闰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连四日,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曰:“嵇仲努力。”

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移书金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既次白沟,驭者曰:“过界河矣。”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明日,卒,年六十三。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节选自《宋史·张叔夜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无故事,拒不与 故事:旧事,成例。
B.宋江起河朔,转十郡 略:侵略,夺取。
C.叔夜使间者所向 觇:窥视,察看。
D.钦宗手札入卫   趣:同“趋”,小步快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夜则兵围所寓舍
B.擒其副贼,江降     今其智反不能及
C.连四日,金人大战   秦人说,郑人盟
D.帝回首字曰 蚓无爪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叔夜不辱使命。在辽国的宴会上比试射箭时,张叔夜第一个射中靶心,当辽人要检查他的弓时,他进献了山川、城郭、服器等五幅图,从而维护了国家尊严。
B.张叔夜善于作战。宋江在河朔起兵,张叔夜派间谍侦探他们的动向,并在城附近设下埋伏,又让轻兵去海边,引诱敌人出战,成功击败了宋江,并使之投降。
C.张叔夜长于治兵。靖康元年闰月,张叔夜在玉津园列兵,皇帝登上城楼看见铠甲闪亮、施礼舞蹈的场景,十分高兴,于是提拔张叔夜做了资政殿学士。
D.张叔夜誓死报国。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皇帝,他不畏金人,请求立太子为帝,惹怒了金军统帅,被勒令北上,途中带着未酬的报国之志绝食而死。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从 弟 克 公 弹 蔡 京 京 迁 怒 叔 夜 摭 司 存 微 过 贬 监 西 安 草 场 久 之
召 为 秘 书 少 监 擢 给 事 中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
(2)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既次白沟,驭者曰:“过界河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甲力辞,完颜更名修。知江陵府,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之,盖保江陵之要害也。”即因遗址浚筑,亘四十里。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先是,曦已献四州于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金人破大散关,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曦遣王钺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因卧疾。曦又遣其弟吴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欲自拔归朝,先募二兵持帛书遣参知政事李壁告变,且曰:“若遣吴总以右职入川,即日可瓦解矣。”
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召甲赴行在,多赐金钱,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复命以帛书赐甲曰:“所乞致仕,实难允从,已降指挥,召赴行在。”甲舟行至重庆,闻安丙等诛曦,复还汉中,上奏待罪。诏趣还任。甲奏叛臣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快之。是岁,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谕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命甲权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臣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
甲下令罢之。又乞以皂郊博易铺场还隶沔戎司,岁收租四万斛有奇,钱十三万,以裨总计。从之。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嘉定七年,卒于官,年七十三。
(选自《宋史 刘甲传》,有删改)
(注)高保融:人名,曾任江陵尹。潴:水停聚。皂郊:地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B.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C.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D.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略有不同。
B.致仕,把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讳,我国古代用来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
D.权,指临时代职。在我国古代表示临时代职的还有“摄”“假”“行”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甲恪尽职守。他在湖北任职,对水利建设提出合理建议,被采纳;他在四川任职提出一些意见得到朝廷同意,又进行减税。
B.刘甲革除时弊。之前,对于来四川安抚的大臣,将领们多以互相送礼的名目行贿,他代理四川制置司事时,下令取消此项名目。
C.刘甲深得信任。皇上亲自称他为“忠臣”,并赏赐他金钱;朝廷听说有官员不和,写信询问他;西部边境的很多事都让他决定。
D.刘甲忠于国家。刘甲到四川任职,吴曦已经和金国勾结,两次派人拉拢刘甲,都被刘甲拒绝,刘甲回朝廷后告诉李壁破敌之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
(2)又俾谕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沆,字子真,青州益都人。第进士,知渤海县。岁满,县人请留,既报可,而以亲老求监州税。通判凤翔,初置转运判官。沆使江西,求葬亲,改知沂州。历开封府推官。

湖南蛮唐、盘二族寇暴,杀居民,官军数不利,以沆为转运使。沆言:“蛮骤胜方骄,未易斗力,宜须秋冬进兵。且其地险气毒,人骁悍,善用鋋盾,北军不能确。请选邕、宜、融三州卒三千人习知山川技艺者,径捣其巢,布余兵络山足,出则猎取之。俟其势穷力屈,乃可顺抚。”朝廷用其策,二族皆降。直史馆、知潭州。他道兵来戍者,率两期乃代,多死瘴疠,沆请以期为断,戍人便之。

徙河东转运使。民盗铸铁钱,法不能禁,沆高估钱价,铸者以无利,自息。入为度支副使。

侬智高乱定,仁宗命安抚广西,谕之曰:“岭外地恶,非贼所至处,毋庸行。”对曰:“君命,仁也;然远民罹涂炭,当布宣天子德泽。”遂往,遍行郡邑。民避寇弃业,吏用常法,满半岁则听人革佃。沆曰:“是岂与凶年诡征役者同科?”奏申其期。擢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改河北。

李仲昌建六塔河之议,以为费省而功倍。诏沆行视,沆言:“近计塞商胡本度五百八十万工用薪刍千六百万今才用功一万薪刍三百万均一河也而功力不相侔如是盖仲昌先为小计以来兴役尔。况所规新渠,视河广不能五之一,安能容受?此役若成,河必泛溢,齐、博、滨、棣之民其鱼矣。”既而从初议,河塞复决,如沆言。

进枢密直学士、知成德军。俗方弃亲事佛。沆阅按,斥数千人还其家。以户部侍郎致仕,卒,年六十九。

 (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九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近计塞商胡/本度五百八十万工/用薪刍千六百万/今才用功一万/薪刍三百万/均一河也/而功力不相侔如是/盖仲昌先为小计/以来兴役尔/
B.近计塞商胡/本度五百八十万工/用薪刍千六百万/今才用功一万薪/刍三百万/均一河也/而功力不相侔如是/盖仲昌先为小计/以来兴役尔/
C.近计塞商胡/本度五百八十万工/用薪刍千六百万/今才用功一万/薪刍三百万/均一河也而功力不相侔/如是/盖仲昌先为小计/以来兴役尔/
D.近计塞商胡/本度五百八十万工/用薪刍千六百万/今才用功一万/薪刍三百万/均一河也/而功力不相侔/如是/盖仲昌先为小计以来兴役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B.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C.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赵祯的年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D.致仕,亦作“致事”,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南蛮唐、盘二族抢掠暴乱,朝廷采用周沆的策略,选派熟悉当地山川地形且有武艺的兵士直接进攻他们的巢穴,部署其他兵士在山脚猎取他们,最终使得二族投降。
B.周沆任河东转运使时,民间偷偷铸铁钱成风,法令不能禁止。周沆就采取经济措施,高估铜铁价格,使铸铁者无利可图,自然平息。
C.周沆受命安抚广西时,行遍广西各州县,了解到百姓为逃避寇难抛弃家业满半年,官方就许别人代为租佃其田亩,就奏请放宽限期。
D.对李仲昌开凿六塔河的建议,周沆认为这样开凿的新渠过于窄小,容不下河水,反会引起黄河泛滥。朝廷采用了周沆的意见,使各州免于被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道兵来戍者,率两期乃代,多死瘴疠,沆请以期为断,戍人便之。
(2)君命,仁也;然远民罹涂炭,当布宣天子德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伯仁字安道,伯雄之弟也,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天德二年,除应奉翰林文字。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改今名。

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丁父忧,起复,赐金带袭衣,及赐白金以奉母。

改著作郎。居母丧,服除,调镇西节度副使。入为起居注兼左拾遗,上书论时务六事。改大名少尹。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谳馆陶大辟,得其冤状,馆陶人为立祠。府尹荆王文坐赃削封,降德州防御使,同知裴满子宁及伯仁、判官谢奴皆以不能匡正解职。伯仁降南京留守判官,改同知安化军节度使,到官三日,召为太子右谕德、兼侍御史,改翰林待制,复兼右谕德。

除滨州刺史。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以规赏者,伯仁至,责其主而杖杀其奴,如是者数辈, 其弊遂止。入为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 上闵其劳, 特免入直。改吏部侍郎,直学士如故。郑子聃卒,宰相举伯仁代之,乃迁侍讲,兼礼部侍郎。

伯仁久在翰林,文词典丽,上曰:“自韩昉、张钧后,则有翟永固,近日则张景仁、郑子聃,今则伯仁而已,其次未见能文者。吕忠翰草《降海陵庶人诏》,点窜再四终不能尽朕意,状元虽以词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凡进士可令补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不数月,兼左谏议大夫,俄兼太常卿。

大臣举可修起居注者数人,上以伯仁领之。从上京,伯仁多病,至临潢,地寒因感疾, 还中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是岁,卒。

(节选自《金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
B.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
C.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
D.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现象,目的是显示君王或尊亲的威严,一般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B.“丁忧”也叫丁艰,原指遇到父母的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遇父丧叫丁内忧,遇母丧叫丁外忧。
C.“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一名。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分三甲录取,一甲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D.“幸”,帝王偏爱、宠爱为“幸”,如“宠幸”;帝王去某地也叫“幸”,如“巡幸”,文中“从幸上京”是说“跟随皇上巡幸上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伯仁天资聪敏,文词典丽。他读书可以过目成诵;皇上感叹当今翰林杨伯仁文采第一, 连状元吕忠翰也比不上他。
B.杨伯仁关心民情,打击豪强。他在审察馆陶死刑案时,发现了其中的冤情,馆陶人很感激他,为他修建祠堂。
C.杨伯仁为政严苛,革除流弊。滨州旧俗捕获逃奴可得奖赏,杨伯仁到任后,斥责主人, 杖杀逃奴,遏止了这种坏风气。
D.杨伯仁深受器重,仕途顺利。早年知遇于海陵王,后来虽受荆王案牵连却未遭实贬,生病后还蒙皇上亲赐丹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
(2)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上闵其劳,特免入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