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完颜希尹本名谷神,欢都之子也。自太祖举兵,常在行阵,或从太祖,或从撒改,或与诸将征伐,比有功。金人初无文字,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乃延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赐希尹马一匹衣一袭其后熙宗亦制女真字与希尹所制字俱行用。希尹所撰谓之女真大字,熙宗所撰谓之小字。宗翰袭辽帝于五院司,希尹为前驱,所将才八骑,与辽主战,一日三败之。明日,希尹得降人,言辽主在漠,委辎重,将奔西京。几及辽主于白水。辽主以轻骑遁去。尽获其内库宝物。及宗翰入朝,希尹权西南、西北两路都统。及大举伐宋,希尹为元帅右监军。再伐宋,执二主以归。师还,赐希尹铁券,除常赦不原之罪,余释不问。熙宗即位,希尹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加开府仪同三司。天眷元年,乞致仕,不许。三年,赐希尹诏曰:“帅臣密奏,奸状已萌,心在无君,言宣不道。逮燕居而窃议,谓神器以何归,稔于听闻,遂致章败。”遂赐死。是时,熙宗未有皇子,故嫉希尹者以此言谮之。皇统三年,上知希尹实无他心,而死非其罪,赠希尹仪同三司、邢国公,追封豫王,谥贞宪。
(选自《金史·完颜希尹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赐希尹马一匹衣一袭/其后熙宗亦制/女真字与希尹所制字/俱行用
B.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赐希尹马一匹/衣一袭/其后熙宗亦制女真字/与希尹所制字俱行用
C.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赐希尹马一匹/衣一袭/其后熙宗/亦制女真字/与希尹所制字俱行用
D.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赐希尹马一匹衣一袭/其后熙宗亦制/女真字与希尹所制字/俱行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颜希尹骁勇善战,从太祖起兵以来,屡立战功。在攻打辽国时,担任前锋,仅率领八名骑兵与辽帝作战,一日之内多次打败对手。
B.完颜希尹文武双全,他兼收并蓄,创建了金国自己的文字,受到太祖赏赐,他所创之字称为女真大字,与熙宗所创之字并行使用。
C.完颜希尹两次参与伐宋,在第二次讨伐宋朝时,俘虏了宋朝两个皇帝而还,太祖以能赦免一切罪过的铁劵作为赏赐嘉奖他。
D.完颜希尹遭人嫉妒,被人诬陷说他在家里妄议皇位归属,而当时熙宗并未有皇子,皇帝听信谗言,认为他有奸恶之心,遂赐死希尹。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几及辽主于白水,辽主以轻骑遁去,尽获其内库宝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9 05:4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文言文阅读
高继勋字绍先,仪状颀伟,太宗见而异之,召问其家世,以琼子对。擢寄班祗候,累迁内殿崇班。咸平初,王均据益州。招安使雷有终以兵五百授继勋,守东郭二门,会贼攻弥牟砦,继勋引兵转斗至嘉州,败之。会日暮,有终欲少休,继勋曰:“贼窘矣,急击之,无失也。”率十数骑鏖战,身被数创,血濡甲,贼退保子城,不敢出。迁洛苑使、并代州钤辖。契丹聚兵五万屯草城川,继勋登高望之,谓军使贾宗曰:“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转战至寒光岭,伏发,契丹果败,相蹂躏死者万余人,获马、牛、橐驼甚众。时屯兵河外,馈运不属。继勋扼兔毛川,援送军食,师乃济。徙知环州,又徙瀛州。时岁饥,募富人出粟以给贫者。明年大稔,郡人上治状请留。迁内藏库使,以宫苑使奉使契丹。还,知定州,徙鄜延路钤辖,坐市马亏价失官。已而复为西上閤门使。仁宗即位,改东上閤门使,真授陇州团练使、知雄州。其冬,契丹猎燕蓟,候卒报有兵入抄,边州皆警。继勋曰:“契丹岁赖汉金缯,何敢损盟好邪?”居自若,已,乃知渤海人叛契丹,行剽两界也。边州以定。入宿卫,出为天雄军都总管,愿复护边,既而留不遣。以老病乞骸骨。召见便殿,许一子扶掖,俾勿拜。授建雄军节度使、知滑州。河水暴溢,啮堤岸,继勋虽老,躬自督役,露坐河上,暮夜犹不辍,水乃杀怒,滑人德之。卒,年七十八,辍视朝一日,赠太尉。继勋性谦,有机略,善抚御士卒,临战辄胜。在蜀有威名,号“神将”。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
B.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
C.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
D.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指铠甲,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备。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战国后期,出现了用铁制造而成的铠甲。
B.钤辖,宋代武官名,官高资深的称都钤辖、都钤辖使和副都钤辖,官低资浅的称钤辖和副钤辖。
C.候卒,守卫巡逻的士卒,在军中一般担任夜间巡查、监督敌军等任务。类似的还有“候骑”等。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家安度晚年。它和致仕、致政、释褐等词语意思一致。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继勋为名将之后,受皇上赏识。他是名将高琼的儿子,身材魁梧伟岸,宋太宗见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于是得以提拔。
初次见面时被皇上赏识,后来得以提拔。
B.高继勋富有军事才能,勇敢善战。如他率领五百兵士击败王均叛匪,在主将提出休息时坚持主张把握机会追击,最终消灭叛军。
C.高继勋做事冷静,善于分析形势。面对北方边境的警报,边境州县都警戒起来,他做出客观分析,不为所动,稳定了边疆形势。
D.高继勋年老仍任职,亲自督劳役。他担任滑州知州时遭遇水灾,他不顾年老日夜坚守堤上,大水退去,当地百姓对他十分感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屯兵河外,馈运不属。继勋扼兔毛川,援送军食,师乃济。
(2)继勋曰:“契丹岁赖汉金缯,何敢损盟好邪?” 居自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以父任入官。丁母忧,哀毁骨立。既葬,朝夕哭墓侧。念父之鳏且疾,七年不调,跬步不忍离左右。父死,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
金主亮修汴,已有南侵意。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允文上疏言:“金必败盟,愿诏大臣豫思备御。”时三十年正月也。十月,借工部尚书充贺正使,允文见运粮造舟者多,辞归,亮曰:“我将看花洛阳。”允文还,奏所见及亮语,申言淮、海之备。
九月,金主命李通为大都督,造浮梁于淮水上。金主自将,兵号百万,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十月,自涡口渡淮。十一月壬申,金主率大军临采石。命允文往芜湖趣显忠交权军,且犒师采石,时权军犹在采石。允文至采石,权已去,显忠未来,敌骑充斥。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权败兵也。允文谓坐待显忠则误国事,遂立招诸将,勉以忠义,众曰:“今既有主,请死战。”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允文乃命诸将列大阵不动,分戈船为五,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藏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这操小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瞬息,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军,军小却。允文入阵中,士殊死战。大败之,僵尸凡四千余,杀万户二人,俘千户五人及生女真五百余人。以捷闻,犒将士。丁丑,复大战,焚其舟三百,始遁去,再以捷闻。乙未,亮为其下所杀。
御史萧之敏劾允文,上过德寿宫,太上曰:“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上为出之敏,且书扇制诗以留之。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如归以辟言路。上谓其言宽厚。淳熙元年薨。诏赠太傅,赐谥忠肃。
(选自《宋史·卷三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二》,有删节)
注①亮:金主完颜亮。②③显忠、权:李显忠和王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B.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C.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D.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是遭逢、遇到之意,“忧”,居丧也,丁忧指遭逢居丧,丁母忧即母丧守孝。
B.工部为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工程营造、工匠、水利、屯田、交通等事务。
C.古代用十二天干配十地支按顺序组成60个单位来纪年纪月纪日,此处壬申乃纪日。
D.社稷指土地神和谷神,国君祭之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人以社稷来指称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允文事亲至孝。遭母忧哀毁骨立;顾念老父孤身一人且身有疾病,一直陪侍身边,置功名于不顾,父亲死后,才参加科举考试登进士第。
B.虞允文见微知著。他出使金朝,看到金人大量运输粮草,建造战舰,便预知金人即将南侵,立即上奏皇上,再次强调必须加强防御力量。
C.虞允文勇于担当。面对危及国家的严重局势,他挺身而出,不等受命,主动担当,鼓舞率领将士,精心谋划指挥,以少胜多,取得大捷。
D.虞允文宽厚善良。萧之敏上书弹劾虞允文,皇上要求大臣把萧之敏罢官赶走,虞允文不计前嫌,认为萧之敏品行端正,请求皇上召回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
(2)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如归以辟言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后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庆历二年,为 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弼。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 不报。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英宗立,召为枢密使。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
注:①夷简:吕夷简,时任宰相。②前资:已去职的官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B.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C.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D.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旦,即春节,每年的正月初一日。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旦,为旭日东升,农历的初一日。
B.执政,执掌朝政之意,为执政官。宋代称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使等为执政官。
C.河朔,泛指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河,古代特指黄河;朔,在表示方位时指东方,如朔风即东风。
D.虚位,指特意空出职位,表示期待贤能。原为宴席之上空出座位,等待贤者到来,表示尊重。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热衷学习,才华横溢。富弼从小就热爱学习,气量大度;被范仲淹认为辅佐帝王的良才;晏殊看了他的文章,很欣赏富弼,并将女儿嫁给他。
B.见识卓越,虑事周详。康定元年发生日食之后,他建议撤除宴会舞乐,执政者未釆纳此建议,而契丹果然不参加宋朝宴乐,令朝廷蒙羞。
C.富弼忠于朝廷,勇于担当。契丹屯兵边境,派遣使者谋取割占宋朝国土,富弼挺身而出,为主分忧,接待应对契丹使者,据理力争。
D.富弼变革创新,救民水火。河朔大水,灾民流离,食宿无着,他一改前人聚民施粥的陈旧方式,调动官、民之资,养生丧死,成效显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
(2)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以父任入官,后登进士第。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兵败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遗,于典章制度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疏奏,秦桧追王爵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
B.或其速去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
C.群经百氏搜抉遗   夙兴夜寐,有朝矣
D.于典章制度综练   吾实为之,其又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削三秩”指李壁被贬官三级。
B.传檄,指传布檄文。檄文指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C.谥文懿,谥号是古人对死去的地位高的人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文懿”是褒扬的谥号。
D.群经,指儒家经典;百氏,指诸子百家。群经百氏都是科举时代儒生应试考查的内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轻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深博大;求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先是反对韩侂胄草率用兵,后因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局面,又建议贬斥秦桧以振奋人心。
C.李壁敢于担当,不怕担责。他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韩侂胄执意用兵,他不顾他人劝阻,与韩侂胄一起出兵,兵败后被贬居抚州。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建议采取断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最后贼兵被平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
(2)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中彦,才甫。少以父任仕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从下熙、河、阶、成州,授彰武军承宣使。

王师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师还,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

皇统初,为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正隆,营汴京新宫,中彦采运关中材木。青峰山巨木最多,而高深阻绝。中彦使构崖架壑,起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若行平地,连通汴梁。明年,作河上浮梁。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不假胶漆而首尾自相钩带,诸匠无不骇服,其智巧如此。浮梁巨舰毕功,中彦召役夫数十人,治地势顺下倾泻于河,取新秫秸密布于地,复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众乘霜滑曳之,殊不劳力而致诸水

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B.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C.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D.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招抚使,是宋代官名,战时临时设立的掌管军政的官职,战后即废除。
C.西羌是羌族的别支,战国时兴盛,旧在陕西四川塞外。羌族各部相攻杀掠夺,战祸频仍。
D.郊恩,皇帝因到郊外祭祀天地,礼成之后,对皇室、臣民所加的恩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中彦少年得志,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跟从睿宗攻下熙、河、阶、成州,被任命为彰武军承宣使;任秦凤经略使时,迁移治所,修筑营垒,扼守入川要道。
B.张中彦聪慧过人,善于营建。他让人崖谷架木,于深山中顺利运出大木;他制作的小船模型,让工匠都惊服,并到浮梁购买大船,用巧妙的方法解决其入水的问题。
C.张中彦处事果决,执法严明。他敢于惩治犯法的朝廷宗室,依法惩处盗窃的士兵;刘海作乱平定后,他处死了带头闹事的不法分子的。
D.张中彦善于处理民族关系,深受拥戴。西羌族依仗地势,不服管辖,他亲自约见其酋长,顺利同其约定招降办法;去世后,百姓号泣罢市,立像祭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2)复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众乘霜滑曳之,殊不劳力而致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