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3 04:52: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甄琛,字思伯,中山毋极人,汉太保甄邯后也。父凝,州主簿。琛少敏悟,闺门之内,兄弟戏狎,不以礼法自居。颇学经史,称有刀笔,而形貌短陋,鲜风仪。举秀才。入都积岁,颇以弈棋弃日,通夜不止。手下苍头常令秉烛,或时睡顿,大加其杖,如此非一。奴后不胜楚痛,乃白琛曰:“郎君辞父母,仕宦京师。若为读书执烛,奴不敢辞罪,乃以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琛惕然惭感,遂从许睿、李彪假书研习,闻见益优

太和初,拜中书博士,迁谏议大夫,时有所陈,亦为高祖知赏。世宗践祚,以琛为中散大夫、御史中尉,转通直散骑常侍。数年,遭母忧。琛母服未阙,复丧父。琛于茔兆之内,手种松柏,隆冬之月,负掘水土。乡老哀之,咸助加力。十余年中,朝廷有大事,犹上表陈情。时兴复盐禁,伪弊相承,琢表曰:“乾坤所惠,天子顺之:山川秘利,天子通之。

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周礼》虽有川泽之禁,正所以防其残尽,必令取之有时。今者,天为黔首生盐,天子亦何苟禁一池也。诏曰:“民利在斯,深如所陈。付八座议可否以闻。”诏琛参八座议事。寻正中尉,常侍如故。迁侍中,领中尉。琛俯眉畏避,不能绳纠贵游,凡所劾治,率多下吏。于时赵修盛宠,琛倾身事之。至修奸诈事露,明当收考,今日乃举其罪。修死之明日,琛与黄门郎李凭以朋党被召诣尚书,兼尚书元英、邢峦穷其阿附之状。琛遂免,归本郡,左右相连死黜者三十余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B.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C.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D.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亦作“践阼”,“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
B.兼,是兼任官职之意,文中甄琛兼任御史中尉。文言文中表“兼任”的词还有“领、判、摄”。
C.《周礼》,儒家经典,和《仪礼》、《礼记》合称“三礼”,都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
D.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黔,黑色,秦尚黑色,平民都用黑布来包头,故有此称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琛聪颖博学,且能迷途知返。他通过秀才考试进京后,却一度整天流连棋局消磨时光,还殴打办事不力的仆人,但最终在仆人的质问中痛改前非。
B.甄琛守孝至诚,感动乡邻。父母去世后,甄琛在他们的墓地内亲手种下松柏,隆冬腊月,挖土挑水,坟墓修成,树木葱茂,乡邻十分同情并来帮忙。
C.甄琛心怀百姓,直言上书。在奏疏中,他认为天子应该以民为本,做事以老百姓利益为重,顺从天意,对盐池的开发利用应加以引导而非禁止。
D.甄琛关注国事,很受皇帝器重。太和年间,他陈述时事,得到高祖的赞赏;后来上书谈及盐禁措施时,提出利民建议,得到世宗的认可和允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琛惕然惭感,遂从许睿、李彪假书研习,闻见益优。
(2)琛遂免,归本郡,左右相连死黜者三十余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欲长都洛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六月,大赦天下。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节选自《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将军、费将军 纵:出兵攻击
B.空言虚语,非所也 守:坚持
C.镇国家,抚百姓,馈饷 给:供应
D.有功者之     害:嫉恨
【小题2】下面关于《高祖本纪》中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氾水之阳”中“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阳(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阳(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
B.“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节,为古代君主征调兵将时的凭证。
C.弃市,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D.“郦生不拜,长揖”中的“揖”本意是指拱手行礼,也指古代的拱手礼,还有让出,逊主的意思。文中指平辈相见之礼。
【小题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率兵发动攻击,遭遇失利后退却,孔、费两位将军又出兵攻击,楚军失利,韩信这才乘胜进攻,汉军取得垓下之战的胜利。
B.刘邦取得垓下大捷后,乘胜平定楚地,回军定陶后,带兵进入韩信营垒,剥夺了韩信的兵权。
C.取得天下后,刘邦与臣下议论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大臣们认为刘邦之所以取得天下,主要是他能厚待有功之人,“与天下同利”。
D.刘邦与群臣在未央宫宴庆时,刘邦为父亲祝酒,当众戏弄老父,显出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节选自《孔雀东南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可公姥   白:告诉、禀告
B.君既若录   见:看见
C.汝岂得自由   自由:自作主张
D.感君区区怀   区区:情谊真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意为男女结为夫妇。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和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伏惟启阿母”,“伏惟”是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话表示谦虚的习惯用语。
D.“初七及下九”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下九也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起兴引出下面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汉代民歌中常用这种写法。
B.“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刘兰芝产生了一种印象: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也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
C.“府吏得闻之”一段,焦仲卿极力为兰芝辩白,既陈述了新婚燕尔的幸福,又立下了白头偕老的誓言。
D.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作铺垫。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同类题4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纄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轲也。”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秦兼天下。

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B.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C.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D.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是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以后除秦朝外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B.顿首:古代跪叩礼仪,跪地,头短暂触地即起。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太牢:古代诸侯、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圈,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D.皇帝:文中秦皇帝指统一天下后的的秦王嬴政。他创造了“皇帝”一词,是中国第一个皇帝。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丹怀有公心和私仇。他说燕秦不两立的原因,一是担忧燕国被秦吞并,二是怨恨做人质时欺侮他的秦王。
B.燕丹有抗秦的勇气,敢收留秦之叛将樊将军;但没有抗秦的正确谋略,嫌太傅“西约南连北讲”的策略太旷日持久,因而派遣荆轲去刺秦。
C.燕丹为人仁慈,没有听从太傅的建议将樊将军灭口,能为田光之死痛哭流涕;礼贤下士,能为田光、荆轲行跪拜礼;对秦国的贪欲和燕国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
D.燕丹与荆轲一样,都有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抗争的宁死不屈的精神。选文是课文《荆轲刺秦王》的前传和后记。课文中荆轲死前“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的说辞照应了选文“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一句。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