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文字构成排比句。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语言表达 更新时间:2017-09-08 12:0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卿父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父法孤,孤法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做,实践。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法:效法,仿效。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行/遥遥无
B.陈元方年十一/元方年七岁
C.周公不孔子/可以为
D.元方入门不/义无反
【小题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君在不: 你父亲在吗?
B.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很惭愧,下车去拿好吃的吸引元方。
C.期日中,过中不至:约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
D.不知卿父法孤,孤法父:不知是你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父亲?
【小题3】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少年陈元方的故事,你认为两则故事都突出反映了他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同类题3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常羊学射

刘基

常羊学射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注)①若:你。②田:打猎。③云梦:泽名。④虞人:古代掌管山泽的小官吏。⑤起:赶起。⑥禽:禽兽。⑦鹄(hú):天鹅。⑧:旃(zhān):亦色曲柄旗。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之 
(3)尔敢轻吾射
(4)以钱其口
(5)翼垂云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无他,但手熟尔。
(2)康肃笑而遣之。
【小题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小题4】这两篇短文都提到了射箭,但两篇短文所讲的道理不同。你觉得这两篇短文分别蕴含了什么道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现代文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小题1】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 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
【小题2】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小题3】有人对“低下去,静下去”这六个字,加了圆点,并且从不同角度加以批注,其中最合理的一句是(  )
A.不写成“静下去,低下去”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记叙合理,符合声音的变化实际。
B.不写成“低了,静了”,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体察入微,呈现声音的变化动态。
C.不写成“不明显,听不清”,而写成 “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照顾周到,表明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压低、吞没。
D.不写成“放小,变静”,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用词讲究,暗示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吸引而放小音量或停止读书。
【小题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