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节选),完成小题。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 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 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 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眼吧!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 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小题1】下面句子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小题2】从文中找出与第②段画线句相互照应的句子,并说说这么写的好处。
【小题3】如何理解“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2:45: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忧德,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②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里闪烁一道手电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利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③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④“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⑤“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⑥“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国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⑦“听我说,” 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⑧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⑨“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⑩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面下边一点儿,那儿有在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你的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⑪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词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⑫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抽吹了一下,然后今人惊讶的是,我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做的感觉

⑬我的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付一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已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没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节自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有删改)

【小题1】从“我”的角度简要概括选段叙述的事件。(不得超过15个字)
【小题2】调动本册书所学知识,想想选文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读读下面这句话,把它与文中父亲的原话进行比较,感受相同吗?写出理由。
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
【小题4】选文的原题是“悬崖上的一课”,后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你认为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同类题2

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茨威格)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②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③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④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也有可能披着大主教的法衣,举起十字架从跪地的教徒的头上掠过。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围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⑤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没有背景的渲染,直接进入肖像描写,勾画出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他的总体特征——多毛、胡须浓密。
B.作者在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时,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强调其丑陋的外表,是为下文写他的不凡和伟大张本。
C.作者从多角度展示托尔斯泰普通的一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时文章已渐渐转入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D.作者生动描述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使读者读到这里,对托尔斯泰的印象从开始的威严非凡转变为平庸普通。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写法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一个特写镜头开篇,浓墨重彩反复描写托尔斯泰的总体特征,使读者一开始便产生不同寻常的印象。
B.文章前4段层层铺陈,从面容表情写到面部轮廓,再写到穿戴、职业,极力渲染托尔斯泰的外貌丑陋,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C.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整体描绘,又有局部特写。
D.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选文部分是抑笔,这部分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反而受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使托尔斯泰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3】选文中三次出现“天才灵魂”,为什么作者要再三强调这一点?

同类题3

阅读选文(一)(二),完成下列小题。

(一)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A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节选自《猫》(郑振铎)

(二)

当我还是个学生时,和父母住在维也纳的一处公寓。我在家里养了一只雌性僧帽猴,她的名字叫格洛丽亚。她住在我书房中一个宽敞的大笼子里。我在家且能够照看她时,就会让她在房间里面自由活动。当我出去的时候,就只好把她锁在笼子里。她一进笼子就百无聊赖,想方设法尽快逃出来。有天晚上,我出去的时间比较长,到家后就去开灯,但房间仍然一片漆黑。可是格洛丽亚咯咯笑了起来,笑声不是从笼子那边传过来的,而是来自窗帘的方向。毫无疑问,肯定是她干的好事。我去找了一支蜡烛,点上后回到房间,却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格洛丽亚把笨重的青铜床头灯从底座上插着,没有被拽掉,又把床头灯举到了鱼缸的最高处,并将其当做破城槌,砸开了鱼缸的玻璃盖,床头灯也沉到了水里。电流就这样短路了!下一步,或是早一步,格洛丽亚弄开了我书橱的锁(她能运用如此细小的钥匙真是一项惊人的成就),把施特吕姆佩尔医学教科书的第二卷和第四卷取了出来,拿到鱼缸边上,然后把书撕成碎片后丢到了鱼缸里。书的封面被丢在地板上,里面一页纸都没了。鱼缸里的海葵很郁闷,触手里都是纸屑……

这些事的有趣之处在于,她会全神贯注于工作中的每个细节:为了她的“试验”,格洛丽亚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对于她这样的小动物,独自完成这种成就是值得褒奖的,当然,代价也太昂贵了。

有一次我沿着多瑙河散步时,听到了一只渡鸦响亮的叫声,我也叫了一声回应它。这时,处在高空的大鸟收起翅膀冲了下来,速度快得让人窒息,我感到一股气流向我涌来,突然它张开了翅膀减速,落在我肩膀上时,轻若鸿毛。这一刻我觉得它所做的一切坏事都得到了补偿,我养的这只渡鸦不知撕坏了多少书、多少次捣毁鸭窝。B这种奇妙的感觉,并不会因为重复经历而消失,哪怕天天都这样,我仍然感觉这事很神奇。奥丁的神鸟对于我,就像别人家的猫狗一样,是宠物。我和野生动物之间建立起了真正的友谊,对此我已经习以为常,只有在某些特别的情况下,我才意识到这是多么的独特。……

你能否理解,我所忍受的所有这些麻烦和烦恼,换来的补偿不仅仅是科学成果,还有很多很多?

节选自《动物的麻烦》(康拉德·劳伦兹)

【小题1】选文一和二都提到了动物惹下的麻烦,请用简洁的语言概况。
选文一:①______;
选文二:僧帽猴把“我”的房间弄得一片狼藉;
选文二:②______。
【小题2】品味文中划线句子。
A.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B.这种奇妙的感觉,并不会因为重复经历而消失,哪怕天天都这样,我仍然感觉这事很神奇。(句中的加点词“奇妙的感觉”该怎么理解?)
【小题3】选文一结尾“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4】下列内容对选段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两篇选文,都与动物有关,文章都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B.《猫》这篇文章写了“我”发现冤屈猫以后的后悔自责,可见“我”内心善良,严于自省。
C.《动物的麻烦》写出了“我”和动物之间的互相信任,“我”感到非常幸福。
D.两文中的“我”对动物的态度并不相同,《猫》中“我”爱猫并非爱一切的猫,从个人喜好出发。《动物的麻烦》中“我”爱动物,完全出自内心的欣赏,顺应包容动物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