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小题1】前两句写“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有什么用意?
【小题2】“落花时节”有哪些特殊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1-11 03:13: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小题1】对《春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笔下沦陷后的国都长安是如此荒芜破败,“破”“深”二字触目惊心,残破的城池、草木杂生的春景,为全诗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
B.面对满目疮痍的都城,诗人怎能不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感时”“恨别”两词,凝聚着他为国事而伤怀的沉重忧愁。
C.诗人曾因战乱而辗转避难,也曾困居长安,与家人音讯隔绝。战火平息后,他突然接到一封家书,获知了妻子儿女的音信,怎能不无比惊喜!
D.白发疏稀难簪,是因为内心的愁苦焦虑难以排解,从国破家亡写到自叹衰老,忧国、伤时、思家、自哀层层递进,感人至深。
【小题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下面的背景材料,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出画线诗句呈现给你的景象。

(背景材料)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五月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继位,即为唐肃宗。杜甫闻讯,将家属安顿在鄜(fū)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不料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杜甫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写下了《春望》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小题3】眺望,能够拉开一个开阔的空间,感怀、诗意由此而生。望月、望乡是古诗中最常见的姿态,你所熟知的古诗句有“ 。”

同类题5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戍鼓:戌楼上的更鼓。杜甫时在秦州,城楼上有戍兵守夜,定时击鼓。②秋边:一作边秋,指秋天边远的地区,秦州远离长安,故言“秋边”。③未休兵:指安禄山已死,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再次攻陷汴州、洛阳等地,战事激烈。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报警的成鼓声响,实行夜禁,人行断绝。听到大雁之声,联想到兄弟失散,引发了作者忆弟的情怀。
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作者写的完全是客观实景。
C.颈联由上联的“思乡”过渡到这联的“忆弟”,十分自然贴切。
D.尾联进一步抒写内心忧虑之情。兄弟离散,寄书常常不达,何况现在战事频仍,生死茫茫,更难有骨肉消息。
【小题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诗人将“白露”和“明月”拆开倒用,增添了诗意的健峻和深稳。
B.颈联大有“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之境况,令人伤心断肠。此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人民饱经忧患、骨肉分离的痛苦遭遇。
C.这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严谨而不板滞。
D.全诗风格豪迈,感情真挚,真实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