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乏:贫苦,缺乏) |
C.孔子辞不受 (辞:推辞) |
D.入谓弟子曰 (谓:认为) |
A.行道之人弗受 录毕,走送之 |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C.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太医以王命聚之 |
D.辞而行 思而不学则怠 |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