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甲)舜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用韩琦、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舜于畎亩之中 (_____)   (2)其筋骨 (_____)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_____)(4)非愈病(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小题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______________”,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使“________”。
【小题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3 06:2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注释)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长跪而之(______)
(2)天下缟素(______)
(3)魏来求救矣(______)
(4)发兵,日夜赴魏(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灭韩亡魏/魏急则割地而约齐、楚
B.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窃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C.先生坐,何于此/大王之救不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以为秦之强足以为
【小题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魏 使 人 求 救 于 秦 冠 盖 相 望 秦 救 不 出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
【小题5】(甲)(乙)两文里,唐睢都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不同之处在于甲靠____让秦王屈服,乙文凭____让秦王信服。
【小题6】《战国策》善记言,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