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万钟于我何焉  加:虚报
C.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D.所识穷乏者我与 得:得到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生者  三顾臣草庐之中
B.今为妻妾奉为之  受任于败军
C.由是则可辟患而有不为也   先帝不臣卑鄙
D.呼尔与之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选自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乙文段选自课文《出师表》,作者诸葛亮。
B.甲文段中作者认为当面临生死抉择时,“义”比“生”更重要。乙文段中作者简要讲述自己的生平,意在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
C.两文段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甲文段行文气势充沛,雄辩滔滔;乙文段质朴恳切,感人肺腑。
D.甲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段可以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两文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12 02:0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小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小题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敌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________
【小题4】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欺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国民党政府和一些社会名流不是积极抵抗,而是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等靠不住的东西,因此遭到作者批判。今天你面对日本右翼“南京大屠杀从未发生”的错误论调,请你结合学过《南京大屠杀》或课外资料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⑴醉翁之不在酒 ⑵者胜 ⑶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山中四季景色描写的语句紧扣季节特征,语言精妙,刻画传神。
B.太守自号“醉翁”, 而其“醉酒”只是表象,实则是为人、为景、为情而醉。
C.文章第三段描写了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三个画面,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全文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