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醉翁亭记(选段)

欧阳修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yǔ)偻提携B.山(yáo)野蔌
C.射者(zhōng)D.(gōng)筹交错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山间之暮也 (_____)
(2)野发而幽香(______)
(3)杂然而前者  (____)
(4)者胜 (_______)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4】选文第②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3 06:3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
缟素(________) 错 (________) 谕(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小题3】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不辱使命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即使是弱国,也是可以战胜强国的。
B.文章描写了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唐雎的“挺剑而起”,把这场斗争的高潮推向了顶峰。
C.本文的人物对白用得巧妙:用对白交代事情的缘由,用对白推进情节的发展,用对白展现斗争的情景,用对白刻画人物的性格。
D.全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出唐雎在强权面前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同类题3

对比阅读《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完成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之(无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B.货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C.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D.是谓大同   大同(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小题3】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甲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的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你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同类题4

阅读《狼》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狼仍(从,跟从)
B.而两狼之驱如故(并,一齐)
C.目似(瞑,睁开眼睛)
D.狼亦矣(黠,狡猾)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有剩骨
B.一狼得骨
C.露尻尾
D.增笑耳
【小题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两句中所标注的停顿都不恰当。
B.“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危急的处境和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描述屠户与狼的斗争策略做了铺垫。
C.“前狼又至”“并驱如故”写了两狼贪婪的行为,也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
D.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同类题5

   (甲)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碧波清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小题1】甲文描绘了春草图和___________两幅春天的画面,乙文描绘了四幅春天的画面,分别是田畴春图、__________、天空春图、_____
【小题2】(甲)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乙)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4】甲文和乙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