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小题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__________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小题3】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9-15 10:4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一:整个。④独止:一个人留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尊君在(_____)
(2)不忍之(_____)
(3)下车之(_____)
(4)子可(_____)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B.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C.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D.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小题4】(甲)(乙)两文都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陈太丘之友_______的性格;(乙)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荀巨伯_______的性格。

同类题3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
(1)   (2)     (3)     (4)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1)可以 (2)
(3)穷乏者 (4)为身死而不受
【小题3】翻译。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小题4】文首用人们对鱼和熊掌做取舍的现象打比方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这种论证方法叫什么?
【小题5】“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两个事例在性质上成相反性,以此特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叫什么?
【小题6】议论文中根据论点联系实际而提出的希望、措施等叫结论,本文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希望?
【小题7】请你用当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例替换掉 “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两个事例,你会换成哪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