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请将下面文段中引用的古诗词名句补充完整。
翻开厚重的古诗词书卷,驻足就能看见“忧国爱国”的茕茕身影,俯身便能听见“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杜甫《春望》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阐释了自己生在盛世,却闲居在家,渴望出仕报国的心境;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词人渴望为国御敌,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6-08-11 03:58: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到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a)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地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b)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c)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d)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②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在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③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小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
袄(_________)  包(_________)唐(_________)
【小题2】在文中的□里填写的标点符号是(   )。
A.; ?  !  …… ,B., ?  !  …… ,
C.; ?  !  …… :D., ?  !  …… :
【小题3】写出选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分析第①段中画序号的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a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B.b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
C.c句是动作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
D.d句是动作描写,“摸”字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虽有钱却舍不得花的吝啬心理。
【小题5】第①段中两次写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笑”,这有什么作用?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
B.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
C.加强喜剧色彩,是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
D.增加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
【小题6】掌柜一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对其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掌柜唯利是图,一心只想到钱。
B.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C.担心孔乙己不能还他的钱。
D.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穷困潦倒。
【小题7】对第③段话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没有根据,作者无法交代清楚,所以用“大约”“的确”自相矛盾的状语反映这一事实。
B.作者通过“大约”“的确”这样矛盾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矛盾的心境。
C.“的确”表示准确无误,“大约”表示不准确的估计,作者通过似乎矛盾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不希望孔乙己这样悲惨地死去的意愿。
D.作者运用看似矛盾的两个状语,深刻地揭示孔乙己活着无人关心,死后无人过问的悲惨命运。
【小题8】“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除了交代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而余兄子瞻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肆:极,甚。②沔:沔水。沅、湘、汉沔都是江水名称。③一舍:三十里。
【小题1】请用“/”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其流奔放肆大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毳衣炉火 ②湖中焉得有此人
③以览观江流之    ④余兄子瞻之曰“快哉”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小题4】概括(乙)文“快哉亭”命名的两点原因。
【小题5】(甲)(乙)两文画线句同写远望之景,简要分析两文各具特色的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