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选自《吕氏春秋》,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版)

(注)①己亥:中国农历用“天干”“地支”来纪年。60 年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己亥是 其中的一年。
【小题1】请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各划一处)
(1)得一人之使 (2)夫“己”与“三”相近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 (2)丁氏曰_____________
(3)子夏晋_______________ (4)己亥也_______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闻而传之者。
(2)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小题4】两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共同的道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2 05:07: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请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诗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中的文告
B.愿为鞍马,从此替爷征   集市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塞山岭
D.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女子的艳丽装束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军百战死 出郭相扶B.不闻杼声 万里赴戎
C.昨夜见军 对镜花黄D.双兔傍地相告
【小题3】下列语句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翻译:在集市到处购买马具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将军身经百战而死,壮士们十年后回来了。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翻译:给木兰一共记了十二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
D.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翻译:打开我东面屋子的门看看,在西面屋子的床上坐一坐。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旦辞爷娘去……”八句以排比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B.“旦辞爷娘去……”八句,写木兰从家里出发,经过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悲壮激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D.文章的繁简安排极具匠心,重点着墨写木兰征战场面,对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也作了简单的描述,富有生活气息。

同类题3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矣。”师旷日:“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晋国乐师,目盲。③炳烛:点燃火炬。④昧:昏暗。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
(2)恐已矣   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蒙乃/始/就学
D.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小题4】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作答)
【小题5】同是“劝学”,比较一下孙权和师旷的劝说方式有何异同?

同类题4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囊(nǎng):以往、过去。
【小题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甲 翁 之 妻 子 去 乡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山北之塞    ②担者三夫    ③吾远游    ④有意同行乎    ⑤年九十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②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
③差矣,汝之言!
【小题4】仔细阅读(乙)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乙翁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5】(甲)(乙)两文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