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⑤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的肩上转移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她的安排一样。
【小题2】第③段主要采用了 _____________ (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文中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 _________的品质,体现了__________的家庭关系。
【小题3】如何理解第⑤段最后一句话中加点的词语?
【小题4】请观察下面这幅图画,按要求完成题目。

(1)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不超过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写出这幅图画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6-27 01:10: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A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像人样的。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链蛇。

B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小题1】文段A描写“泥墙根一带”的动植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感官方面进行描写的。
【小题2】文段A中遗漏一句“有人说,何首乌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成仙”应放在何处?插入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段B省略的内容是属于记叙当中的什么?叙述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4】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你也造一个句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苗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跟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小题1】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下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小题2】选文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