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陈太丘与友
(2)去后
(3)门外
(4)尊君在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5 07:46: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岳阳楼记》)

(乙)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

(注释)①相:辅助。②爱:吝啬。③华国:使国家有光彩。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春和明 (2)长烟
(3)把酒风 (4)食粗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
【小题3】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2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丰乐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1)宴之乐
(2)射者中,者胜
(3)至于者歇于途
(4)又幸其民其岁物之丰成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人之乐/掇幽芳荫乔木B.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修来此
C.遂书名其亭/其境过清D.太守谁/权吕蒙曰
【小题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修 之 来 此 乐 其 地 避 而 事 简 反 爱 其 俗 之 安 闲
【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小题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1)乙文中,作者取亭名为“丰乐亭”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语回答)
(2)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文,回答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②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谓黄门曰:“九三郎,尔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注释)①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②汤饼:面条③恶(cū):通“粗”。④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月色入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谓黄门曰 ④尔欲咀嚼耶
【小题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小题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B.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C.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D.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小题4】结合学过的知识,及(甲)(乙)选文内容,分析两篇文章中苏轼的境遇有何相同之处。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淮海集》)

注释:①会稽:今浙江绍兴。②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③ 篮舆:竹轿。④ 惠因涧:山:涧名。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猿则百叫无/巘多生怪柏(《三峡》)B.猛浪若/虽乘御风(三峡》)
C.蝉则千不穷/石又再(《河中石兽》)D.急湍箭/缀行远(《狼》)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1)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2)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小题3】面对富春江畔的秀山丽水,作者不禁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请找出这句话,并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小题4】乙文中称山中“皆寂不闻人声”,又说“流水激激悲鸣”,是否前后矛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段(一)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文段(二)

列子学射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然。”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故而知新  温:
知也 弗: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小题3】文段(二)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文段(一)中的哪些学习方法?(至少两种,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读了文段(二),你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