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2-11-21 04:09: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小题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悲守穷庐
(4)此即日于傲矣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静修身/皆美于徐公
B.险躁不能治性/至无可用
C.不必锦衣玉食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后见也
D.车马仆从习惯常/二虫尽所吞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澹泊无以明志。
【小题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__ __”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__ _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A.遂成枯落B.平心静气C.躁(险躁/焦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威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顺着)
B.芳草鲜美(鲜美:新鲜美好)
C.问所从来,答之(具:详细)
D.各复至其家(延:顺延,依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忘路远近B.渔人甚异
C.具答D.闻,欣然规往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即“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D.文章描绘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