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皆若空游无所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3-04-01 01:4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小题1】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小题2】仔细体会第⑥段的划线句,回答下面问题。
(1)“牛毛”“花针”“细丝”分别写出春雨怎样的特点?
(2)作者为什么使用“斜织”一词?
【小题3】选文所写的景物中,春风是最难描写的,作者采用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的写法,把它写得形象可感。阅读下边的散文诗,举例说明这首诗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春天的。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下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枝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层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犁铧的镜面滑过去了。

啊,那里面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注释)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长跪而之(______)
(2)天下缟素(______)
(3)魏来求救矣(______)
(4)发兵,日夜赴魏(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灭韩亡魏/魏急则割地而约齐、楚
B.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窃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C.先生坐,何于此/大王之救不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以为秦之强足以为
【小题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魏 使 人 求 救 于 秦 冠 盖 相 望 秦 救 不 出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
【小题5】(甲)(乙)两文里,唐睢都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不同之处在于甲靠____让秦王屈服,乙文凭____让秦王信服。
【小题6】《战国策》善记言,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盘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何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喏。”

……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公输子之/略无慕艳
B.吾知所以距子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者也
C.其锦绣/鱼而取熊掌者也
D.虽杀臣,不能也/群响毕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小题3】用原文填空。本文用公输班的“____”, 墨子的“____”表现了模拟战斗的激烈。用一个字“____”点明了公输班已经技穷。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造云梯之械”,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势危急;从“行十日十夜”中可以看出时间非常紧迫,也表现了墨子不辞辛劳的精神。
B.墨子见到公输盘,就提出“愿借子杀之”,而且进一步说“请献十金”,其真正的意图是激怒公输盘,诱使他进入自己设计的圈套。
C.墨子最终能说服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原因在于:墨子锋利巧妙的言辞;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
D.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步步深入地揭示公输盘“义”的欺骗性,使公输般陷入矛盾之中,体现了墨子非攻(反对不义之战)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