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三峡(14分)
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⑷每至晴处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本文选自《 》,作者 ,是北魏著名的    家、   家。(4分)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巘多生怪柏哀转久B.三峡七百里中非亭午夜分
C.其间千二百里飞漱其间D.巴东峡巫峡长猿鸣声泪沾裳
【小题3】(小题3)文段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后写水,则描绘不同     的不同景象。(3分)
【小题4】全文看,第⑷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翻译(4分)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09 09:20: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第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穷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
(1)佳木而繁阴:     (2)颓然乎其间者:
(3)伛偻提携: (4)树林阴翳:
【小题2】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前陈者 不知人之乐
B.负者歌途 行者休
C.而不知太守乐乐也 后天下乐而乐
D.不物喜   不己悲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乐也。
【小题4】文中极力渲染“乐”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②: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③占:占卜。有年:指丰收。④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⑤忭(biàn):高兴,快乐。
【小题1】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峰回路转   回:
②太守谓谁   谓:
③是岁之春   是:
④农夫相与忭于野    相与: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小题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的内容?
【小题5】你是怎样看待甲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