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注释:)①浙江:指钱塘江。②既望:农历十六。③海门:浙江入海口。
【小题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至 于 夏 水 襄 陵
(2)自 既 望 以 至 十 八 日 为 盛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王命急宣(______)
(2)虽乘御风(______)
(3)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______)
(4)其远出海门(______)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巘多生怪柏
B.其千二百里/飞漱其
C.浙江潮/天下伟观也
D.王命急宣/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小题5】填空。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____、____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____的特点,以“素湍”、“回清”、“____”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____、色、____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7 10:5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言文后答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鸿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洞底石手如砥。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衙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

(节选自徐霞客(游雁宕山日记》)

(注)①橫亘:横贯。②汤汤(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③砥(dǐ):细的磨刀石。
【小题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虽乘御风  奔:
(2)引凄异    属:
(3)哀转久    绝:
(4)麓而右    循:
(5)坳右转    逾:
【小题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
【小题3】(甲)(乙)两文都突出了山高的特点。(甲)文从侧面写出山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乙)文从正面写出山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小题4】(甲)(乙)两文写景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古诗文,完成题目。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乘奔御风 (2) 潭中鱼百许头
(3) 其岸势犬牙差互 (4)其境过清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3】《早发白帝城》和《三峡》,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小题4】甲乙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
【小题5】下面句中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⑵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将:遮盖,这里指云。

【小题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蔽日(隐瞒)
B.多趣味(确实)
C.绝多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消失)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小题4】甲乙两文段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后,完成下面的小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三姑:地名。幔亭峰:山峰名。
【小题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哀转久(消失)B.多趣味(确实)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D.天蔽日(隐瞒)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小题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