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亦
(2)人不知而不
(3)不其忧
(4)不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题3】写出两个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的常用成语。
【小题4】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那么,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后,你一定有所感悟,《论语》十二章中哪一句话你感受最深?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4 03:5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陛:殿堂的台阶。③涂:通“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士既事者兼月: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宫妇左右莫不王(______)
(2)时时而进(_______)
(3)公狐白之裘(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寡人耳者 孔子闻
B.时时而进   立有
C.窥镜自视   雨雪三日天不寒
D.上书谏寡人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小题3】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选文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B.(乙)选文表现了晏子是一位关心百姓、善于言辞、敢于劝谏的人。
C.(甲)选文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表现邹忌的治国之才。
D.(甲)(乙)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同时给人无可辩驳之感。
【小题4】(甲)(乙)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习之。时:时间
B.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C.吾日三吾身。省:反省
D.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小题2】下列加点词与“可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臣卑鄙B.可一战
C.可调素琴D.皆美于徐公
【小题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5】两千多年来,孔子闪烁着哲理光彩的语录,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请从文中选择一则,谈谈你的感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亦君子乎____
(2)博学而志____
(3)我独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时习之/学不思则罔
B.择善者而从/人不堪
C.不患人不己知/知者不如好之者
D.患不知人/匹夫不可夺志
【小题3】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勉励弟子要珍惜时光,不断进取。
B.“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阐述了在学习上要博览群书,广泛学习。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主要阐述了温故知新就可以做老师的学习态度和远大追求。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小题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不知而不(___________)
②温而知新(__________)
③吾日三吾身(___________)
疏食饮水(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3】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学而时习之  ⑦吾日三省吾身   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 ⑥⑦⑧
B.①⑤⑧/②⑥/ ③④⑦
C.②③⑥/ ④⑤/ ①⑦⑧
D.①②③/ ⑥⑦/ ④⑤⑧
【小题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