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为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乎成________
(2)可而不可恃也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小题3】本文第二段是如何论证“为学”的重要性的?
【小题4】请举一个事例,论证“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这一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5 06:5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乙)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若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小题1】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情感,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方法。在这首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分别象征着什么?
【小题2】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赞美,我们更爱用甜美的嗓音、婉转的喉咙进行歌唱,艾青为什么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小题3】试比较(甲)(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异同点。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下列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就是指诗人自己,不是指喻体“鸟”。
B.(甲)诗第一节作者侧重于静态的描述,第二小节以设问的方式,用“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动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
C.(乙)诗中写到“黄金般的相思”,“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作者用“黄金”修饰“相思”,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D.(乙)诗中作者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中国土地的神奇。

同类题2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有所不辟也(担心)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C.尔而与之(踩踏)
D.是亦不可以乎(停止)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B.得则生
C.呼尔而与D.行道人弗受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对比论证,将鱼与熊掌进行正反对比,提出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C.文章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D.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文段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