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为下列加线多音多义字选择正确读音和字义的是   
宿儒 1、sù 2、xiǔ 3、xiù
a.住,过夜 b.平素 c.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
过去 1、ǎo 2、ào
a.用力弯曲 b.不顺
薄的雪1、bó 2、bò 3、báo
a.迫近 b.厚薄 c.轻视
成小球1、zǎn 2、cuán
a.聚集 b.积蓄
A.1、c;1、a;3、b;2、a
B.2、c;1、 b;3、b;2、a
C.1、c;2、a;3、c;2、a
D.2、c;2、a;1、a;1、b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2-12-13 01:09: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C.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D.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对南方田野初春景色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散步》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C.《散步》中发生了分歧后,写了祖孙三代人的活动,突出写到的是“我”的心态。
D.《散步》的结尾那句“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话,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小题3】一家人散步时产生了分歧,这部分能否删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同类题3

阅读下列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顾而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完毕。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相而去(______)
而对曰(______)
③先一日(______)
④其为人此(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伋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学而时习之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小题3】用“/”正确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一处)
儿 曹 何 自 远 来(标主谓之间)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5】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至少两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又何焉(_______________) 
(2)神弗也(______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_______)
(4)望其旗(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分析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小题4】鲁国以少胜多,除了曹刿的卓有远见之外,更有深层次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探究战争取胜的原因。

(链接材料)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选自《吕氏春秋·先己》)

(注释)①夏后伯启、有扈都是古代的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谨慎、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