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科学

题干

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________。
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2)配制一大杯盐水;
(3)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实验数据如下表:
马铃薯的编号
质量/g
体积/cm3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A
44.8
39.2
40
33
B
56.1
48.8
50
41
C
77.3
67.9
69
57
 
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猜想2是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None 更新时间:2016-03-16 05:58: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2017年5月,运用“蓝鲸一号”钻探平台,我国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可燃冰试采成功。
材料一: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H4·8H2O,它是天然气的固体状态,因海底高压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2~5 ℃)与压力下结晶,形成可燃冰。
材料二:“蓝鲸一号”钻探平台设计和建造过程刷新了多项世界记录。它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质量为42000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形成可燃冰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
①海底地层深处,这些分解有机质的细菌能很好地生存,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____。这些细菌分解有机质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氧气。这些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
②在开采过程中,极少量的垃圾废弃物没有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这主要是因为海洋生态系统有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形成可燃冰的其中一个条件是有甲烷气源。
①可燃冰(CH4·8H2O)中C∶H∶O的元素质量比是________。甲烷属于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②与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相比较,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有______________(写一条)。(可燃冰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8H2O+2O2CO2+10H2O)
(3)如果南海海水的密度是1.03×103千克/米3,“蓝鲸一号”钻探平台漂浮海面受到的浮力是____牛,浸入海水的体积至少需要___________米3。开采出的可燃冰可以直接在管口点燃,说明已经成为气体,从固体变成气体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