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科学

题干

寒冷的冬季流行的“暖宝宝”——即一次性使用取暖片,只要取出直接贴在衣服上.可持续温暖12小时。小明查看说明书,发现内袋物质成分为铁粉、水、活性炭、食盐等,外袋材料:不透气塑料,小明猜想“暖宝宝”发出的热量可能来自于铁粉氧化(即生锈).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小明完成表中的内容。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步骤1
取A、B两袋“暖宝宝”,A袋打开外袋取出内袋;B袋不打开外袋,放置在同样的环境中。
A袋“暖宝宝”温度很快上升;B袋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暖宝宝”发热是由于袋内物质与空气接触。
步骤2
一天后,从上述A、B两袋中各取少量袋内物质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
A袋内物质部分溶解,溶液呈黄色(已知铁锈和稀盐酸反应后溶液变黄);
B袋内物质部分溶解,产生(1)    ,溶液变成浅绿色。
A袋内物质的铁已经转化为(2)    
B袋内该物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
 
[得出结论]“暖宝宝”发出的热量主要来自铁粉发生氧化(生锈)的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None 更新时间:2016-02-23 08:12: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9分)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能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以“曾青得铁化为铜”记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张同学对此很感兴趣,他利用硫酸铜进行趣味实验,将浸泡了蓝色硫酸铜溶液的滤纸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到滤纸颜色变白,由湿变干后燃烧。在燃烧后的灰烬中出现红色固体。他很好奇,并进行了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产生的?
查阅资料:
(1)温度达200℃时,CuSO4开始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此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
(2)温度超过1000℃,CuO才分解生成氧化亚铜(Cu2O),Cu2O呈红色。
作出猜想:红色固体①可能是Cu;②也可能是Cu2O;③还可能是
实验探究:
(1)取红色固体观赏,呈亮红色;
(2)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固体不溶解,溶液仍为无色。
分析推理:
(1)请教老师后得知,如有Cu2O存在,加入稀硫酸会发生如下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同学们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确定亮红色固体为   
(2)滤纸主要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经分析,产生红色固体的原因可能是滤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与分解产生的CuO发生反应,生成亮红色固体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这说明滤纸燃烧时的温度低于   ℃。
交流讨论:
(1)将浸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点燃,刚开始不能燃烧,是因为     
(2)此实验中,CuSO4受热分解生成CuO和  (填化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