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科学

题干

某学习小组用如右图所示装置测定锌铜合金中锌、铜的质量分数。

(1)实验前,先将锌铜合金在稀硫酸中浸泡片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步骤有:①记录C的液面位置;②将B中剩余固体过滤、洗涤、干燥、称重;③待B中不再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记录C的液面位置;④由A向B滴加足量试剂;⑤检查气密性。上述进行的操作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记录C的液面位置时,除视线平视外,还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用锌铜合金的质量为a g,与酸充分反应后,B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b g,则锌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表达式)。
(4)实验过程中,若未洗涤过滤所得的不溶物,则测得锌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简答题 更新时间:2016-02-19 06:50: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课堂上,老师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试管内壁出现光亮的紫红色。科学兴趣小组重做了这个实验,小明发现试管内壁显砖红色。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呢?是否产生了别的物质? 
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
资料1:氧化亚铜是砖红色不溶于水的固体
资料2:氧化亚铜能与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CuSO4+H2O
于是,小明往试管中加入一些稀硫酸浸泡一段时间后,根据产生的现象得出结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
(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   
(2)小明与其他几个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发现加热前:第一小组是在潮湿的试管中加氧化铜粉未的;第二小组氧化铜粉末堆积在试管底部;第三小组氧化铜粉末薄薄地平铺在试管内壁。三个小组其他操作都相同且规范。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色。 
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第三小组实验虽然很成功,但是实验后试管内壁不容易清沸。老师告诉他们这是由于氧化铜粉末铺在试管内壁上造成的。如何既让实验成功又不会在试管内壁留下难以清洗的铜?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________ 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锅粉末进行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同类题3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月饼包装盒中的“脱氧剂”很好奇,他们观察到“脱氧剂”外包装标注的成分为铁粉、活性炭和氯化钠,打开发现灰黑色的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红棕色粉末。

查阅资料:①铁系“脱氧剂”的作用原理是利用铁能被氧气氧化,从而达到除氧保鲜的目的。铁被氧气氧化最终产物为红棕色的Fe2O3(其他产物忽略不计)。②Fe2O3+3H2SO4═Fe2(SO4)3+3H2O;Fe+Fe2(SO4)3=3FeSO4
探究目的:小组同学欲探究该“脱氧剂”是否已经失效,并测定10g样品各成分的质量,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假设所有操作过程中物质质量没有损失)
步骤1:小科用磁铁接近样品,发现磁铁吸引了部分黑色固体。
步骤2:称取10g样品于一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溶解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得其质量为7.32g。
步骤3:在上图装置的a导管处再连接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将得到的7.32g固体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用电子秤称得反应前后总质量差为0.1g。
步骤4:将锥形瓶中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分析测算得知:滤液中溶质是硫酸和硫酸亚铁,并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为1.82g。
交流讨论:(1)步骤2目的是    
(2)小敏还认真分析题中所给资料,他认为用产生H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铁的质量不合理。其理由是
得出结论:
(3)小科由步骤1得出的结论是:脱氧剂还没有失效。
(4)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10g该样品中铁粉的质量 克。(只写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