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活着》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加布瑞埃拉·泽文《岛上书店》
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并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停下手中的笔,合起面前的书,拔掉电脑插头,关闭电视,放下手机,站起来去照照镜子,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是否能从中看到父母的恩赐、社会的馈赠、世界的影子……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触?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不少于800字。
1952年,欧阳自远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里想让他学医,他自己想学天文,但那时国家要发展重工业,而发展重工业就需要找到矿产资源,因此,“唤醒沉睡的高山,寻找出无尽的宝藏”成了当时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他被这句口号打动了,于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地质学院。现今,他成为中国的“嫦娥之父”。
一本科学杂志上登了很多星际、太空知识,让杜祥琬立志探求宇宙的奥秘。高考时,他报考了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然而,他被国家选中到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攻读原子核物理专业,“大大的宇宙没研究成,学了小小的原子核”。杜祥琬带领团队让我国核武器向小型化、精准化迈进了一大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天的青少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更愿意清晰地表达“我想”“我要”“我喜欢”,更愿意为兴趣爱好而不懈追求,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