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康德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
——梁实秋
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其实这个词条跟佛教没有直接关系,佛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一部分秉持“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生活哲学的青年。如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多走两步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佛系”青年的生活哲学,在网上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支持者众多,反对者也不少。针对“佛系青年”的生活哲学,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诗人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为什么要寻找?因为我们缺少。我们寻找面包,寻找美好,寻找一种人物,寻找一种环境,寻找一种生活甚至一种境界……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在寻找,我们在寻找中成长。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