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徒弟问师傅,一碗米有多大价值?师傅说,要看这碗米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后,米饭出来了,可能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再包成粽子,也许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成一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有多大价值,要因人而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价值都可以比作未经加工的那一碗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和人的价值拉开了差距。发展的不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对一碗米的加工程度。通常说来,加工的时间越短,离米的形态越近,价值就越低;加工的时间越长,离米的形态越远,价值就越大。
玄奘刚剃度的时候,在名满天下、高僧云集的法门寺修行。有人劝玄奘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研读经卷,这样,自己的才华才会很快显露出来。玄奘告辞时,方丈带着他到后山看了两种林木:一种生活在开阔的土地上,却长得乱枝纵横,又短又扭曲,只能用来做柴薪;一种生活在郁郁葱葱的林中,每一棵却都修长、挺直、高大。
英国诗人雪莱在诗中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近年来,我们进入一个“电子化”的时代。在各种场合,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盯着手机屏幕或电脑屏幕。他们或者在看电子书、或者在玩游戏、或者在看电视剧、或者在看新闻,或者在刷微信……对于这种现象,大家褒贬不一。有人说电子产品让人自我沉迷,忽略了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人说电子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增进了我们获取信息、与人沟通的效率;有人说电子产品让知识碎片化,不利于我们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