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一部分学者用“勤劳革命”来解释中国如何在资本稀缺的条件下崛起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勤劳革命”表现为:相对廉价但受过基础教育的熟练劳动力;推崇勤劳致富的工作伦理等。
(材料二) 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推广劳动教育,通过义务劳动和有偿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净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材料三)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型的新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劳动者在知识、技能、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材料一: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农场里,几十名同学在农田里麻利地干起了农活,割水稻,打谷子,锄地……大伙儿分工明确,忙得热火朝天。这一片金灿灿的稻谷于今年4月栽种,经过几个月的生长,迎来了大丰收。同学们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现在自己来收割,感觉特别有意义。”自2006年起,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种田课”就已纳入必修课程。
材料二:近日,白岩松在未来教育大会上做了题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与更全面的人》的演讲。他说,培养全面的人,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并行,同时这个教育标准还要做些适合新时代的“补充和改变”。比如,过去的“劳”,强调的是劳动,同呼吸,共命运,要学工学农;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劳”更多的是要用智力创造的“劳”,当人工智能都成为一种现实的时候,我们要拥有新的劳动的概念,劳动能力要体现在智慧方面。
①《消逝的地平线》中提到,因时间推移,“登高”习俗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变化”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变化”常常会发生很多鲜活的故事。
②据2017年某知名机构调查显示:中国亿万富翁中将近一半的人没有高学历。对此,让人不禁质疑: “知识创造财富”的“真理”还适用于现代社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