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曾经向一位教授这样问道:“先生,一个聋哑人曾到五金商店去买钉子。他先把左手中的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用右手做钉锤的样子。服务员拿出一把锤,他摇了摇头,并用右手指了指放在柜台上的两个手指。服务员拿给他钉子,他点了点头。这时候,恰巧有个盲人近来。先生,请你想象一下,他将如何买到一把剪子?”“噢,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样就可以了。”教授从容地回答。
其实,盲人是会说话的。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无我”是对自我的淡化,“有我”是对自我的强化。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无我”与“有我”的拷问。
近日某中学举行了一场以“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为主题的辩论赛。
辩论正方的观点是:中国人不应该过洋节,这是崇洋媚外的表现,会致使本土文化逐渐流失。
辩论反方的观点是:中国人应该过洋节,对于世界文化,我们都主张多元并存,兼收并蓄。倘若因为担心洋节的兴起会使我国的传统遭到破坏,而选择去抵制,这不是一种爱护行为,而是对自己的文化极度不自信的行为。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校园里曾出现许多脸炙人口的经典标语。其中一些标语在当时对青年一代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
1977年,北京某高考考场:“青年们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负的重任,祖国在期待你们,人民在期待你们,革命在期待你们。”
1979年,清华大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981年,北京大学:“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
“信”是诚实,不作假;“信”是守诺,不食言;“信”是担责,不推脱。由此可见,“信”的基本要求就是做人要信守承诺,言行一致。从古至今,“信”都是立人之根本,是一个人的必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