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市进入创文迎接国检的冲刺阶段,该市新闻综合频道报道一则暖闻:车主斑马线礼让,老人脱帽鞠躬致谢。在持续发酵的重庆公交落江,高铁公交霸座等背景下,这暖心的一幕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该市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日前这位斑马线上的司机和这名行重礼的老人都已经找到,司机是个90后女孩,老人是一个88岁高龄的退休干部。俩人再次见面的时候,司机向老人鞠躬回敬,向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为受教育者,有些同学总认为,在家有父母管着,在学校有老师管着,生活太没有自由了。身为教育者,西方一位教育家说过:“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实际上是亵渎文明,提倡野蛮。”
“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为使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曾两迁三地,煞费苦心。时下,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一些家长也开始“迁徙”。孩子备战高考,父母全职陪同;孩子报考艺校,母亲天南地北地陪考;甚至孩子上大学,还有父母租房陪读……陪读,成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由国内到国外,父母陪读者都不罕见。陪读,究竟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伤害孩子?
陪读,究竟是拖累了家长,还是成全了家长?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民粹主义等各种挑战不断,不同国家如何平等相待?不同文明如何和谐共处?显然,“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言行,只会将世界引入歧途。而中华文明为和谐相处提供了独特的思想启发。回顾历史,从玄奘西行到鉴真东渡,从郑和下西洋到古丝绸之路的和平延伸,从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的努力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办……中国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之路越走越宽。我们用对话取代对抗,不仅增进了了解和友谊,促进了相知和互信,而且有利于和平理念更深入人心,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照进现实。
材料一:一位82岁的老母亲,儿子是某名校研究生,48岁了还不肯工作,母亲不仅要用微薄的生活费养活儿子,还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材料二:先天无臂的29岁农村男孩陈兹方,用脚照顾生病的母亲,开网店销售农产品,成为脱贫“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