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杜运燮
我是静默。几片草叶,
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
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
是你们在饥渴的时候,
离开了温暖,前来淘汲,
才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但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
满足于荒凉的寂寞:
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
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
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
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
洗涤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绝不逃避,也不兴奋,
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1944年
【小题1】“我”本来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
【小题2】“我”的生存环境有何特点?
【小题3】具体说说“我”对环境报以怎样的态度?
【小题4】“井”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诗人是如何描绘“井”这一形象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2-26 10:38: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代评书大师袁阔成
2015年3月2日凌晨,一代评书大师袁阔成因心脏衰竭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6岁。青年评书演员清平客在拱文回忆自己与师爷袁阔成交往的难忘故事时写道:“那是2004年的一个冬日,我第一次见到了袁阔成先生。别看从小就喜欢评书,崇拜袁先生,真见了面,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愣愣地站在那儿,嘴也跟不上了,一时手足无措。袁先生笑容可掬地询问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情况。此时坐在我面前的俨然就是一个邻家的老爷爷。”
袁阔成,1929年生于天津,他的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是评书界响当当的“袁氏三杰”。袁阔成自幼随父习艺,后拜评书大师金杰力为师,并得到著名评书演员陈士和的指点。扎实的艺术功底,使得袁阔成所说评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的《三国演义》如黄钟大吕,那种大历史、大战场、大人物的气势,令人折服。1980年,中央电台准备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成评书,听了袁阔成在营口电台录制的《三国演义》中的《群英会》《三气周瑜》两个段子之后,便决定与营口电台合作,请袁阔成承担这部书的播讲任务。袁阅成欣然接受了任务。整部《三国演义》的录制过程极为艰苦,身体原本就不太好的袁阔成几乎是一边吃药一边录音。在录制期间,袁阅成拒绝了所有的演出邀请,一磨就是六年。这部三十多年前录制的评书,至今依然倍受欢迎,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在评书传统中,桌子、醒木、折扇、手帕这几样道具有着各自的作用:醒未可以让观众集中注意力,声音也能烘托气氛:扇子经常被用来模拟武器和毛笔:手帕折叠起来就能表示书信,也可用来表演拭泪或擦汗。更重要的是桌子。有了桌子,演员讲话就松弛,也不用学习步态、站姿和动作。1957年,袁阔成带着作品到福建边防哨所慰问,为战士演出。看到战士还要专门为他扛桌子,到处找醒木、折扇和手帕,他觉得完全不需要这些道具,也能说一出精彩的评书.这成为他思考评书革新的一个契机。他是第一个穿西装说评书的,是第一个撤掉了桌子的艺术家。他还从话剧、电影、相声、戏曲、秧歌等艺术形式中汲取精华,将原本生存于小舞台的传统评书艺术带到了大舞台上。不仅如此,袁阔成子女袁田说,父亲是一个思想很超前的人,当时中国刚刚解放,他觉得评书有必要为社会做出一些新的贡献,而这个是家族传统评书的一种延续,于是他就开始琢磨说新书。
袁阔成一直是一位开明的老师,他虽然没有收过徒弟,很多人都是他的学生。过去要想学评书需要拜师,行“摆支”的礼仪,然后到师父家要端茶倒水做饭三年,师父教活儿的时候还有可能故意不教关键的地方。袁先生曾说:“都新社会了,还弄那套磕头上香的干嘛呢?我就很羡慕那些大学教授,没人叫他们师父吧?都是恭恭敬敬地喊一声‘先生’。”于是大家都叫袁阔成一声“袁先生”。
(选自《中国电视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清平客讲述了与袁阔成先生的第一次交往,作者运用侧面描写塑造出袁阔成先生平易近人的形象。
B.正是因为袁阔成先生播讲的评书庄严正大、气势不凡,中央电视台才决定将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录制成评书。
C.评书《三国演义》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年袁阔成先生和电视台对作品的精益求精。
D.桌子在评书表演中有着重要作用,袁阔成说评书时撤掉了桌子就意味着他要在步态、站姿、动作上下更大的功夫。
【小题2】袁阔成先生在评书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韵外之致——苏轼的意义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他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因其多才多艺、异常聪明敏锐,而最受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的喜爱。
B.因为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C.作者认为,虽然苏轼的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但他在中国美学史上却有重要的影响。
D.作者认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比前人任何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和美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的一项是
A.苏轼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C.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无法超脱,难以排遣,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D.苏轼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文章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但他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B.苏轼在文艺领域中更充分而深刻地透露出对整个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C.陶渊明诗歌中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美,被苏轼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朱熹感受到的苏轼思想中埋藏着的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克思与恩格斯那一代哲学家还大多惊叹于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将技术看作是人延长了的手臂,20世纪以后,两次世界大战催生出了技术的军事化用途,让诸如海德格尔这一代先贤大哲发现了技术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内在悖论。时至今日,技术早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出的一个强大对手。自从AlphaGo与AlphaZero相继诞生,人们开始对于技术的自我增长产生了普遍的恐惧。人工智能——人的这个创造物战胜人的神话正在从科幻小说中走出来,变为现实。
其实,今天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造成的危机与二战期间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恐慌并无二致。它所表达的也是技术对于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在哲学上,我们可以用知识论与存在论的对抗性关系来概括这一危机。技术本质上是哲学知识论的必然后果,其基本的诉求是试图将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进行形式化的抽象,也就是说,将一切都还原为抽象的数字,从而适用于可计算性。而存在论,则意味着对于人自身的关照,其中人的情绪、情感成为了关照的重心。大体说来,那些对于人工智能充满信心者,以及那些对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胁忧心忡忡者都不过是知识论的拥趸;而大部分的哲学家们都可能会立足于存在论,而对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威胁不以为然。原因不难理解:人工智能能够完全替代人的玄想能否成立,关键在于你将如何看待人的属性,如果你认为人的本质可以被还原为一组组数字,如同一部巨大机器上的零部件,他每一时刻的行为都是被规定好的,他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被计算出来,那么你当然会觉得人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如果你认为人生就是偶然性事件串联在一起的一场戏剧,其间上演着的每一分钟都包含非确定性,它的精彩是不可预期的,那么你根本不会相信任何一部机器可以完全替代你的存在。
人工智能给今天社会所带来的恐慌,一方面源自于资本的诉求,其有意制造话题。以便敞开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知识论的抽象原则所操控。比如人有了身价,成了可买卖的商品,人的工作时间十分固定,以至于一天的生活与一个月每一天的生活毫无二致。这在哲学家看来是一种典型的非人的存在样态。人工智能所代替的,也只能是非人之人,而非人本身。
正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人越来越自省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人类活动当中究竟有多少是不可计算的部分,以便将我与机器区分开来。是的,正是人工智能,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
(摘编自夏莹《人工智能,让人看到“人本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恐惧始于AlphaGo与AlphaZero等人工智能产品的诞生。
B.对于人工智能充满信心者和对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胁忧心忡忡者都是知识论的拥护者。
C.大部分哲学家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不以为然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不能被数据化的。
D.资本诉求和人的生活被知识论的抽象原则所操控这两大因索导致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恐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不同时期哲人的观点,揭示了人类与技术的关系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
B.文章用知识论和存在论的对抗性关系,阐释了人类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C.文章第二段通过对人工智能是否会对人类存在造成危机这一问题的分析,把论述引向了深入。
D.文章在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时,思维客观、缜密,论证结构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的创造物战胜人类的情况将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出现。
B.人们只要立足存在论,以关照自身为重,保持人生的精彩,就不用担心被人工智能替代。
C.如果技术进步到可以将人的情绪、情感数据化,那它将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D.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恐慌,但也促进了人类更加深入地省察自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月12日,农业农村部接到中国动物瘟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经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江苏省泗阳县一公司下辖的两个养殖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截至目前,上述两场合计存栏生猪68969头、发病2452头、死亡1369头。
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立即派出督导组赶赴当地。当地己按照要求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封锁、扑杀、消毒等处置措施,对全部病死和扑杀的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上述措施均已落实。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材料二

1921年东非国豪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我国辽宁。

非洲猪瘟病毒存活环境及时间

所在

环境

-20℃

4℃

25-37℃

60℃

病猪

粪便中

未经熟制的带骨肉、

香肠、烟熏肉制品中

冷冻肉中

餐厨垃圾中

存活

时间

数年

150天

以上

可存活

数周

20分钟

数周

3-6个月

数年

长时间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血液等感染猪只,具体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删改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非洲猪瘟防控20问》)

材料三:

农业农村部12月17日接到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报告,经评估验收合格,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2起非洲猪瘟疫情的疫区解除封锁。太原市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当地采取了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疫情处置措施。疫区内应扑杀生猪扑杀完成后,经6周连续监测排查,两起疫情的疫区内未发现新的病例和监测阳性。12月14日至16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对两起疫情的疫区进行现场评估验收,验收结果符合关于疫区解除封锁的有关规定,上述非洲猪瘟疫情已被扑灭。当地政府于12月17日10时正式对症区解除封锁。农业农村部和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继续加强疫情监测排查,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防止非洲猪瘟疫情再次发生。

(黄河新闻网讯)

材料四:

在国人餐桌占有重要地位、在CPI占有高权重的“二师兄”,因为这场猪瘟症情正经历看前所未有的“变数”。而吃不吃猪肉,也成为很多人面临的一道选择题。

有人选择不再吃猪肉,但有人依然照吃不误。

非洲猪瘟只感染猪和野猪,对人类没有致病性,不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不影响食品安全,而且非洲猪瘟病毒在高温下无法存活。

日常家庭的烹饪加工,只要是合理烹调,完全加热,对于身体是不会存在危害因素的。

由于多地猪肉消费低迷,猪肉价格总体下跌。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最近5周,猪肉价格持续下降,环比降幅在0.8%至1.3%之间。最新一周数据显示,11月23日-11月29日,猪肉价格为每公斤19.03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0.28元大幅下降6.1%。

目前,已有7个省的24个疫区按规定解除封锁,其中,河南和江苏省的疫区全部解除封锁。但中国有2600万小散养殖户,养殖方式落后,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低,非洲猪瘟症情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农业农村部也给人们打了“预防针”:短期内彻底灭除非洲猪瘟难度极大,必须在继续打好攻坚战的同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谢艺观 李金磊《民生调查局:非洲猪瘟下,吃猪肉的人少了吗?》)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猪瘟病毒怕热不怕冷,温度越高存活的时间越短,在60℃高温条件下就会被杀灭。
B.非洲猪瘟病毒在冷冻肉中存活时间最长,其次是在未经熟制的带骨肉、烟熏肉制品中。
C.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猪只直接接触、物品间接接触和媒介传播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D.只要做好生猪调运、调运车辆及人员的消毒,杜绝餐厨垃圾喂猪,就能完全控制非洲猪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猪瘟于2018年8月传入我国,几个月以来,蔓延到全国部分省市,影响的范围比较广。
B.非洲猪瘟只感染猪和野猪,对人类没有致病性,人们知晓后对吃不吃猪肉都不再心存疑虑。
C.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疫情控制后还要连续监控一段时间。
D.非洲猪瘟疫情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了消极影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小题3】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文本概括作答。

同类题5

   材料一:

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对1990-2014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所收录的字母词总数(244个)约占25年里《人民日报》使用的字母词总数(约8000个)的3%,使用总词次(110748次)约占所有字母词使用总词次(近200000词次)的50%。

词典收录的244个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66个)约占27%。其中字母词GDP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类似的字母词还有A股、CPI、IPO等。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大。如WTO一词在2001和2002年使用频次特别高,与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事件息息相关。而字母词APEC、PM2.5的使用频次,与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近年来悬浮于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的社会热点话题密不可分。还有些高频词如卡拉OK、VCD、IP电话等,虽然25年总使用频次很高,但是正处于年度使用频次变化的下降期,进而可能进入低频期。

25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50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40%。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导致低频的原因有:第一,接受度不如其汉译词,如AI(人工智能)、DC(数码相机)等;第二,只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K歌等;第三,只在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专业领域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SSD(固态硬盘)、HDMI(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等。

综上所述,在汉语系统中,真正高频稳定使用的字母词总数并不多,使用总词次却很多,并通过反复使用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摘编自王秋萍关于“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二:

近来百名学者投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正式收录外来字母词涉嫌违法,引起了较大争议。

这些学者认为《现代汉语词典》违法,是因为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言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但这一规定当时主要针对的是汉语方言和不规范汉字(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字母词是汉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字母词才大量进入汉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2000年公布的,对字母词的使用并未作出规定。“法无禁止即可为”,因此,不存在《现代汉语词典》因收录字母词而违法的问题。

当然,由于汉语发展了,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了新情况,相关法律应该对此作出规定。笔者认为,语言文字法应该尽快修改,对字母词的使用等相关问题作出规定。

(摘编自邹玉华《字母词入词典,既不违法又不违理》)

材料三: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从最初的39条增至244条,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我们也几乎处处都会碰到字母词。像X光、B超、QQ这些词,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但也确有一些字母词,存在生造冷僻、使用不当等现象。近日见报上一则标题:“教师节幼儿园老师不收红包,只收小朋友DIY贺卡。”干嘛一定要用“DIY”替代“自做”?直讲“智商”挺好懂,又何必定要玄乎成“IQ”呢?有些生造的字母词,更是一种人为的时髦。如分明是中国自己的篮球联赛,却要用英文称作“CBA”,岂不见“中超”、“乒超”这种实在的称呼也挺好嘛。此外,还有许多只在特定场合使用、专业人士才能懂的字母词,像股票市场中的行话、药品说明书上用词、通讯传播术语等等,现在常广泛使用在媒体上。这样滥用的结果,不仅很多人看不懂,而且易招人反感。可见字母词一滥,就难免走向反面。

(摘编自李景瑞《必须高度重视净化语言生态》)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结合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都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B.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字母词使用情况、合法性、负面影响这三个角度,但都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展开分析。
C.材料一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较为详尽,力求准确严谨;而另两则材料侧重于对新闻热点的评论,力求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
D.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材料二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其合法、合理;材料三则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并反对在生活中滥用字母词。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够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选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人民日报》作为调查的对象,看重样本的权威性、典型性;材料三使用的论据较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通过周密的调查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尽量避免引起争议;而另两则材料的观点则更加个性化,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
C.材料一依照调查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归纳,体现调查的科学性;另两则材料则依照先述后评的思路来写作,体现评论的写作特点。
D.材料一语言准确,逻辑严密,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语言都比较通俗,因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字母词使用情况问研究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E.材料三比材料二在表达上更加口语化,因为比材料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小题3】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发展有哪些利与弊?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