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他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子,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也是耿直敢言的环保斗士。秉持着“饮冰室主人”梁启超那份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他率先以公民的名义为环境发声,为“无告的自然”请命。有人评价,很大程度上,梁从诫是利用他的家族名望促进了“自然之友”的发展、壮大。然而,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都知道,其实,梁从诫十分抗拒被贴上“名门之后”的标签。每有学校请他演讲,打出“梁启超之孙,梁思成、林徽因之子”的横幅,都会立即被他拿下。他跟人解释:“我都70多岁了,每次一介绍,我还是别人的儿子,甚至孙子,我不喜欢。”
在梁从诫家中的墙上,有一张他很喜欢的照片,那是一扇微微开启透进亮光的门。梁从诫曾把这张照片用在他担任主编的《知识分子》杂志的封面上。梁从诫对自己的学生说,可惜杂志只出了两期。他和他的父辈们,一直在努力开启这扇门,让更多的亮光透进房屋。
梁从诫去世后,1000多人自发前来陪伴这位从60岁开始重新行走的启蒙者,他离开了,与他挚爱的山水融合在一起,有人为他写了一副挽联:
三代精英,一身正气,自然之友,公益楷模
两袖清风,八方奔走,精神领袖,社会乐活
(摘编自《梁从诫慢走,慢慢走》,有删改)
材料二:1994年,62岁的梁从诫创建“自然之友”,这是中国最早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注册的300元钱是梁从诫向亲戚借的,而“自然之友”的第一个志愿者,是梁从诫的夫人方晶,梁家成了“自然之友”的办公室。梁从诫在“自然之友”的很长时间,没有任何报酬,最初的几年,都是靠老伴一人的退休金维持生活。
“自然之友”以环境教育为重心,希望用潜移默化的力量教育公众。梁从诫也曾提起很多让人气馁的事——往往是呼吁再呼吁,林子还是被一片片砍伐。但“讲了白讲,白讲也要讲”。1994年以来,“自然之友”陆续开展过美境行动、绿色希望行动、绿地图、自然体验营等公众教育活动,同时,它就如一只母鸡一样,孵化出了无数民间环保小鸡。
某地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决定砍伐100平方公里的森林,这片森林里有200只国家保护动物金丝猴。“自然之友”给国务委员写信,使得这片森林得以留存。美国《新闻周刊》将此事视为中国环保运动由官方向民间转移的分水岭。此后,为了保护藏羚羊,“自然之友”为保护藏羚羊的“野牦牛队”筹款40万元,以维持其运转的花销。
在中国急速发展的现代化大潮中,梁从诫似乎是过时的旧人,衣服旧,骑自行车,用手帕,自己带筷子,不看电视…但在另一方面,他和祖父,父亲一样,有着远远超乎现实的敏感意识。
(摘编自《“失败英雄”梁从诫》,有删改)
材料三:主持人:虽然个人在一个大的时代旋涡中所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但是每一个人都仍然凭着自己的良心去做,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是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你们祖孙三代的命运呢?
梁从诫:我曾经说我们家三代都是失败者,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我的祖父,如果说他的主要事业是变法维新的话,那他是失败的,而如果说他的事业是向中国的知识分子介绍西方的现代思想,那么他是成功的;我的父亲,如果说他的主要事业是保护中国的文物,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他是失败的,但是我父亲做了这么多年的中国古建筑研究,他让西方世界知道我们中国有非常辉煌的建筑历史,这点是成功的。
主持人:看您家的三代人,应该说都有这种所谓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大夫的一个情结,您觉得你们祖孙三代是一脉相承的吗?
梁从诫:我的祖父也好,我父亲也好,一直到我,都觉得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不尽我们的力量,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摘编自《梁从诫访谈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从诫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即使环保工作困难重重,他也不放弃。 |
B.有人认为“自然之友”的发展离不开梁从诫家族名望的支持,但梁从诫并不喜欢“名门之后”这个称谓。 |
C.现实生活中,梁从诫似乎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但是他对很多现实问题却异常敏感。 |
D.梁从诫一生为民间环保事业奔走,在保护环境上做出了很大贡献,赢得了大家的高度评价。 |
A.梁从诫创办的“自然之友”是民间环保组织,最初几年工作条件极为艰苦,甚至要靠梁从诫夫人的退休金维持运转,梁从诫很长时间都未有过报酬。 |
B.“自然之友”坚持以环境教育为工作重心,在教育大众的过程中屡屡遭遇挫败,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
C.自然保护和经济利益常常是矛盾的,为了保护自然,梁从诫只得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求助,此举被誉为中国环保运动由官方向民间转移的分水岭。 |
D.“成”和“败”是相对的,梁从诫的先辈们从事的事业均遭遇失败,可是他们在介绍西方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上是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