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材料一)

“靠脸吃饭”是近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调侃语,没想到生活中随处可用的识别手段——“刷脸”,现在已经让它成为了现实。我们所谓的“刷脸”,其实就是生物识别中的方式之一——“面部识别”。面部识别须先采集样本,通过标准的摄像头摄取面部的图像,捕捉后记录一些核心点,通过记录核心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形成模板。计算机将得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等到用户下次进行信息录入时,便可将最新获得的信息与之前所存储的数据进行对比,由此达到确认的目的。

面部识别的最大亮点是可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进行识别,方便快捷、不易引人反感。不过它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那就是采集条件受面部覆盖物(胡子、口罩、墨镜等)以及光照的影响,需要光线明亮且能均匀照在人的面部。这样一来,在晚上或者室内光线不好的地方,面部识别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面部识别的准确率还是相当高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给出一组数据:计算机的人脸识别准确率达到99.15%,而人眼识别准确率为97.52%。计算机的人脸识别准确率之所以能够高于人眼,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可以关注更多的细节,并通过算法剔除一些干扰因素。虽然计算机的人脸识别还存在一些漏洞,但有如此高的准确率也是值得信赖的。

在当前这个“刷脸”已经不再是句玩笑话的时代,除了靠“刷脸”“吃饭”,还能靠“刷脸”干些什么?

上班戴个工卡固然有一种职场人的范儿,但是出门总要记得带着它,很让人觉得麻烦;而且脖子上总挂着这么一根绳子,也不是很舒服。现在这些烦恼都解决啦!“刷脸”考勤让我们从此告别工卡,告别束缚。走到机器面前,刷一下脸,一两秒钟的时间就完成识别,成功付款,这是刷脸支付。博物馆里采用动态人脸识别技术,对进入博物馆的人员进行人脸比对并统计出现频率,能及时发现可疑人员,预防盗窃案发生。在金融科技公司的贷款申请步骤中,也可以借助“刷脸”验证身份。完成眨眼、点头等一系列动作,才可确认申请人身份的真实性,“刷脸”让贷款过程变得更加安全。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和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微信“刷脸”做证,它与现场出庭做证没有本质的区别,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司法资源,提高庭审效能。

由以上种种例子可见,“刷脸”在生活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今后,我们会更频繁地听到:今天,我不仅‘刷脸’挂了号,还‘刷脸’贷了款……

(取材于《“刷脸”竟然能干这么多事儿?!今天,你“刷脸”了吗?》)

(材料二)

据媒体报道,人脸识别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最热的领域之一。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为68亿元,预计2020年可达到7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5.5%。前不久一项权威的人脸识别算法测试结果公布,我国公司在世界上摘得桂冠,另外两家中国公司也入选前五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在该领域的地位。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屡见不鲜,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因人而异,根据用户画像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然而,这些新技术应用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性方面的担忧。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会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后果将不堪设想。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必须未雨绸缪、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应当看到,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其开发应用在我国仍有巨大的拓展空间。相关部门有必要在推广应用、数据共享等方面加大引导力度,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面部识别领域的监管力度,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完善实施细则,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在积极谋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规范行业标准,自觉维护采集、储存的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同时要提升应用软件等载体及储存设备的安全技术水平,避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或遭非法转卖。用户自身也要增强安全意识,在尝鲜新技术、新应用的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

(取材于《让“刷脸”更安全》)

(材料三)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缘何近年来在国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商汤科技工程院院长沈徽分析说:“就‘刷脸’技术而言,我国目前在应用落地方面走在前列,底层技术也在不断加速。”日前,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数量领先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多年来注重理工科教育的传统,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结合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在人脸识别研究方面,更具优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技术驱动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应用场景的丰富和行业需求的高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提质增效都有很强的需求。这种需求给了我们很多机会,使得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在更多行业落地。例如,今年的进博会上,“刷脸”技术就又火了一把。进博会各主要入口一共布置了110余个无感知核身机,承担每天30万左右人次参会人员的核身任务。该机器具有识别速度快、识别精度高等特点。由于这套系统利用了优图自研的祖母模型,该算法对于跨年龄、化妆、光照条件差、外国人等情况有很高的识别率,同时工程上做了高度优化,运算速度非常快,真正实现了“人”“证”合一,彻底颠覆了人工二次核身验证的传统方式。

丰富的场景应用需求,提供给企业落地的通道以及强劲的市场价值;海量大数据的储存和世界性的命题,也给了科技企业以及技术开发者广泛的平台。同时,资本投入也是一股重要力量。除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落子布局外,不少垂直企业也不断获得资本关注。更多创业者正在进入这一行业。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所属领域分布中,计算机视觉行业公司以17.7%的占比处于首位。业内人士分析,5G时代的加速到来,也将给计算机视觉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人脸识别有望发展成为下一个智能时代的标配。

(取材于《“刷脸”,正走入你我生活》等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部识别技术与光照的关系很大,因此采集信息的时候要避开光线不好的室内和晚上这一时间段。
B.从材料一来看,刷脸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安保、交通、金融、司法等部门都已经普遍运用这种技术。
C.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人脸识别已经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最热的领域。
D.随着5G时代的加速到来,人脸识别必将成为下一个智能时代的标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维护“刷脸”技术的信息安全,需要相关部门、市场主体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多管齐下。
B.面部识别方便快捷,但在采集信息时会受到面部覆盖物、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以及光线的影响。
C.进博会上使用的刷脸系统利用了优图自研的祖母模型,对于跨年龄、化妆等情况有很高的识别率,将彻底颠覆人工二次核身验证的传统方式。
D.《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的收集有明确的规定,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9:46: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词的数字表达法,与中国语言的表达方式相关,如《唐诗纪事》卷七所载初唐四杰的轶闻:“骆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时人号为‘算博士’。”***诗词用数字用得多,用得圆熟流转,有的地方简直达到化境。他多用“万”“千”等大数字,顾盼生风,相当出彩。数字可以使语言凝练、声情并茂、气度恢宏地囊括大千世界,有道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又有道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如此苍茫的境界,使《世说新语》记述的谢道韫的“咏絮才”佳话,简直成了小儿女把戏。

以数字写战争,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度,都写得气势淋漓。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如“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又如“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反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既有战争氛围的渲染,又有战争气势的张扬,其强烈的审美效果多与数字相关:“万木霜天红烂漫……雾满龙岗千嶂暗……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反“围剿”中那种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被一组数字表现得动人心魄:“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数字的使用,在特定战役中呈现出统计学的具体性,在大规模的战争过程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呈现出审美学的概括性,比如长征胜利,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概括。

由于这些数字出自大怀抱、大手笔,又与鲜丽独特的意象进行多姿多彩的组合,在运用手法方面又呈现具体性和概括性、空间延展和实践飞跃的多样性及疏密有致的节奏感,因而颇有一些数字句成为全篇的警策所在,成为千古妙句。比如《七律·登庐山》在“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之后,又有数字句“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答友人》在“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之后,又有数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些数字或为地理方位,或为江流走势,或点亮神话物证,或对天象进行人间剪裁,都令人联想到“李白文章,锦心绣口”,展开了一番别有情致的天上人间的精神畅游和文化对话。

(节选自杨义《***诗词的文化气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词的数字表达法,与中国语言表达方式相关,而这可谓渊源有自,在古籍《唐诗纪事》中可寻到例证。
B.***写诗词用数字,创作具有数量多、质量优的特点,有一些使用数字的诗(词)句简直臻于化境,艺术效果非凡。
C.***在写诗词时多用“万”“千”等大数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水千山只等闲”等皆可为证。
D.因为***以数字入诗词,语言凝练,所以诗词形成了一种大的怀抱和境界。
【小题2】下列诗(词)句,不符合“用数字写战争写得气势淋漓”的一项是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C.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D.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写诗词时使用数字,只是为了展现战争的规模、目的、民众基础和行军速度,甚至写出了战略战术的灵活机动。
B.***写战争时使用一些数字,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有的诗词渲染了战争的氛围,有的诗词则张扬了战争的气势。
C.***诗词中的数字和鲜丽独特的意象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组合,使一些数字句成为千古妙句。
D.***诗词中的数字,涉及地理方位、神话物证和个人想象等内容,可以和李白文章相媲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

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妖精似的!”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走不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受不了了,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设计了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等人物,很充分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在短小的篇幅里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B.“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可是“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体的最后一句话,并因此而受了伤,说明“我”也是个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人。
C.小说以沉重的语调叙述,文字间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使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自觉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D.小说段落短小,这种写法不仅可使叙事节奏加快,而且有利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描写需要。
【小题2】小说中“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多余一句话”是指什么样的话?请简要说说出现“多余一句话”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文学已成为一道别样风景。尽管其确切定义有多解,比如,它始自何时,其内涵如何,是人言言殊的。生态与文学的关联何在?生态文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这些都是有志于此的人们所关心的。
时下,生态文学是一个闪光点。当一个社会自觉地以自然为友,自然生态的发展变化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进程。于是,文学自然而然地就会把生态发展水平纳入自己的视野。
生态文学,其实是大自然文学,是书写人们在生态建设和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心情感受。生态文学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生态环境成为书写的对象,山水田园,风花雪月,自然生灵,皆成文章,铸成大雅。“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自然的吟唱,是生活的感怀,是风光的唯美颂歌。二是忧思于自然世界的恶化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所谓寻找“诗意地栖居”,所谓环境优化型的社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 如何成为现实的一道难题。讴歌自然生灵,书写人们乐山乐水,忧思 于大自然生态发展利用中,在诸多人为的因素下,风光不再,风华黯然。于是,就有了不少文人笔下,生态自然成为一时的主角,书写高山大漠、森林河流的治理保护也为一时之盛。社会呼唤文学的多样化,而生态文学的出现,更让文学的多样成为可能,有了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所谓生态文学,其实是一种对大自然生动而沉静的书写,是一种自在自为的精神舒缓的抒发,是一种充满了善待自然、敬畏生物的思想和情感的提纯。因此,作为生态文学的倡行者和实践者,我以为,主要是用一种亲和的态度,描绘出每个人心中的自然,以人性情怀书写每个人心中的自然风物。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文化的自然,是生态文学之魂。如同陶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自得的优雅,如同梭罗的心闲神定的自在,如同普列什文的笔下,那些自然生灵,有如亲人似地悠游于你的身边,牵手于你的衣袖,或者,你以“亲人般的关注”,将自然“艺术化的方式,打动人心”。当然,还有,真正的生态文学作家,也要像普列什文一样做生态和环保主义的捍卫者,贯穿在身体力行中。
生态文学不仅是一种纯美的文学,她的厚重在于,既书写这个自然世界的优美和谐,丰姿神韵,也抒发人类对于大自然保护的一种责任。可见风物,也见人文,表达对于消失的风物和失落的生态文明的忧虑。也许,后者是当年陶潜、普列什文、梭罗们所没有想到或做到的,而凸现人文精神,为我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文学的书写,是生态文学行之高远的灵魂与精髓。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对于生态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是一种大自然文学,她书写人们在生态建设和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心情感受。
B.生态文学,是一种忧思文学,她忧思于自然世界的恶化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忧思于大自然生态发展利用中,在诸多人为因素下,风光不再,风华黯然。
C.生态文学,是一种纯美文学,她是对大自然生动而沉静的书写,是一种自在自为的精神舒缓的抒发,是一种充满了善待自然、敬畏生物的思想和情感的提纯。
D.生态文学,是一种厚重文学,她既书写这个自然世界的优美和谐,丰姿神韵,也抒发人类对于大自然保护的一种责任。
【小题2】关于“生态文学之魂”,下列表述最准确的—项是
A.像陶渊明那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自得的优雅生活。
B.自然生灵,有如亲人似地悠游于你的身边,牵手于你的衣袖。
C.可见风物,凸现人文,为我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文学的书写。
D.把做生态和环保主义的捍卫者,贯穿在身体力行中。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一个社会自觉地以自然为友,自然生态的发展变化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进程,文学才可能把生态发展水平纳入自己的视野。
B.没有生态文学的出现,文学的多样化就不会成为可能,也就不会有生态文学这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C.只要做一个生态和环保主义的捍卫者,并贯穿在身体力行中,就能和普列什文一样成为真正的生态文学作家。
D.用一种亲和的态度,描绘出每个人心中的自然,以人性情怀书写每个人心中的自然风物,是作者对生态文学的倡导与呼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别友
***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小题1】下面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这是写送别时的情景。在一个冬晨的车站上,诗人在等候登车,妻子前来送别,双方不免有些伤感。
B.眼角眉梢都是恨,热泪欲零还住。
这是写送别时妻子的表情。刚团聚,又要分别,从此天各一方,安危不测,怎不叫爱妻“眼角眉梢都是恨”呢?但双方毕竟都是充满革命理想、胸有大志的革命青年,以大局为重,个人感情要服从革命需要,所以“热泪欲零还住”。
C.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这是诗人对爱妻的安慰。知道你误会了前次信中的话。这是解释误会,接着说,人生滔滔,却好似过眼烟云,转瞬间就消散了,在这短暂的人生中,点数知己只有我和你。
D.人有病,天知否?
人,指诗人自己;病,指內心隐痛。天,指自然界,我内心深处的隐痛上天知道吗?这内心隐痛当指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心。
【小题2】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以婉约为主。诗人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現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
B.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C.“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但是,也正是这一声汽笛让诗人惊醒:小我要服从大我,“凭割断愁丝恨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振作起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
D.“重比翼,和云翥”,诗人热切地盼望着不久的将来夫妻重新团聚,全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从此再也不分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民族文化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不断深化其精神内蕴。它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芥子园画谱》有载:“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而草虫之微细,亦加窝意焉。”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原始社会,人们常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图腾实际是一种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人们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虽然图腾信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模糊,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它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窝意。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

作为一种寄情于天地万物的艺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花鸟文化的精髓。画家通过隐喻、象征、谐音等艺术手法寄托生活中聚积的情感和美好感望,并假以笔墨的独特性,达到自然栽体、个性笔墨、意境意趣的统一。花鸟画不只是在客观地表现对象形态,通过情感寄托,它还既能引起大众共鸣,也能给子观者某种联想空间。如《宣和画谱》所描述:“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不难看出,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在抒发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和精神操守,或许在不同时期其寓意会有所不同,但都满足着每个时期寻常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花鸟,大境界。在中国人的眼睛里,花鸟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雅意。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不仅仅是花和鸟,而是泛指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B.花鸟画的内蕴十分丰富,它在不同的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是不完全相同的。
C.用诗性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方式寄托着人们主观的情感与志趣,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
D.在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国人通过花鸟画,形象地表达了对宇宙和自然的态度与看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把花鸟比作人,用花鸟寄托情感,以及中国笔墨的独特性,使花鸟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B.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葫芦等题材,因为在长期发展中不断重复出现并已程式化,因而受到人们喜爱。
C.正是借助象征、隐喻、谐音等艺术手法,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有了“多子多福”、葫芦有“福禄”的吉祥寓意。
D.花鸟画表达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向往和追求,这使它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先民对花鸟的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可见,花鸟画是图腾信仰的产物。
B.画家们把日常生活中积聚的情感寄托在了花鸟画中,因而,人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才有了产生情感共鸣、发生联想的可能。
C.《宜和画谱》的描述表明花鸟画的许多题材具有较为稳定的文化和审美意蕴,但这种意蕴在将来也可能发生变化。
D.中国人在小花鸟中发现了生活大境界,发现了天地万物中蕴含的雅意,表明中国人能以发现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