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海子——诗歌烈士
陈东东
海子曾写过一首有关法国天才诗人兰波的短诗,题目叫《诗歌烈士》。在今天,当我们谈论海子时,我们有理由用海子对兰波的敬意来称呼海子自己。说海子是一个“诗歌烈士”,这当然跟他年轻时死亡,以及他所选择的死亡方式有关,因为那次死亡对海子和他的诗来说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超越。骆一禾以一个比喻来论说海子。骆一禾写道:海子“等于亚瑟王传奇中最辉煌的取圣杯的年轻骑士。这个年轻人专为获得圣杯而骤现,唯他青春的手可拿下圣杯,圣杯在手便骤然死去,一生便告完结”。这就是说,跟大多数死得太晚和死得太早的人不同,海子正死得其时。
1989年2月,海子自杀前一个月,他谈到对自己和诗歌的希望。海子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的诗,正是他所希望的越来越趋向行动的诗,而他的诗歌行动,则以青春生命为手段和代价。他的诗歌走向导致了他的1989年3月26日黄昏——这次自杀作为一项最后,也是最初的行动,又反过来成为海子诗歌重要的一部分。
他的好友、诗人西川谈到海子之死时说,海子是“头脑十分清楚地自杀的”。他死时身上还留着一封遗书。这最后一封遗书推翻了前三封,他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此前一天他已没吃什么东西,胃里只有两个橘子。从现场发现了一个他的书包,里面装着四个橘子和四本书。四本书是: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本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一本《康拉德小说选》和一本《圣经》。西川又告诉我们,海子是把他在昌平的住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后到山海关去赴死的。
海子是在那些被称为天才的诗人的影响下开始诗歌创作的。他称他所热爱的诗人为“王子·太阳神之子”。海子说他所敬佩的王子的行列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雪莱、叶赛宁、荷尔德林、爱伦·坡、马洛、克兰、狄兰……席勒甚至普希金。马洛、韩波从才华上,雪莱从纯洁的气质上堪称他们的代表。他们的疯狂、才华、力气、纯洁气质和悲剧性的命运完全是一致的。他们是同一个王子的不同化身、不同肉体、不同文学的呈现,不同的面目而已。他们是同一个王子:诗歌王子,太阳王子。
这个诗歌王子的存在,是继人类集体宗教创作时代之后,更为辉煌的天才存在。这就是人类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和才华的命运。海子发愿道:“但丁啊,总有一天,我要像你抛开维吉尔那样抛开你的陪伴。”他预感并且欣喜“当代诗学中的元素倾向与艺术家集体行动、集体创造的倾向和人类早期的集体回忆或造型相吻合”。海子问:“人类在经过了个人巨匠的创作之后,是否又会在20世纪以后重回集体创造?”
骆一禾指出:“海子是从激情的道路突入史实型作品的诗人。”这表明,作为生命,海子渴望的是燃烧和爆炸;作为英雄,海子渴望的是伟大和永恒;而作为一个贡献给诗歌的人,海子渴望的是投入像金字塔那样浩大的真正的史诗中去。
海子的短诗从神秘到真理,从美丽到朴素,从复杂到单一,从激情到平淡,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已经胀破了诗歌的外壳。海子的死不是因为命运,而是因为反命运。他用他自己独创的诗歌走向代替了宿命,去完成他所相信的美的庆典。他的诗人生涯就像是夸父与太阳竞走。他的死亡是因为这样一个灿烂的事实,他进入了太阳,并且,他给了我们一大片浓郁的桃林。
我们可以说海子是死于不可能的伟大梦想。但是他的死提醒我们抬眼去看曙光,令我们在20世纪未重新思考新诗歌的远景。从这一意义上说,海子就更是一个“诗歌烈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说海子是一个“诗歌烈士”,这与他年轻时死亡、选择的死亡方式有关。对海子和他的诗来说意味着超越,骆一禾的“圣杯在手便骤然死去”评价独特。
B.海子说他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或一名史诗诗人,一心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相结合、诗和真理融合为一的大诗。
C.海子面向但丁发愿,预感未来并且欣喜,发问人类在经过了个人巨匠的创作之后,是否能在中国实现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也就是会在20世纪以后重回集体创造。
D.海子的诗歌具有从神秘到真理,从美丽到朴素,从复杂到单一,从激情到平淡的特点,他的诗人生涯如夸父与太阳竞走,他的死亡似乎是进入了太阳。
【小题2】下列对本传记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海子的自杀,完成了他所希望的越来越趋向行动的诗歌理想。
B.海子是在中外天才诗人的影响下开始自己的诗歌创作的。
C.海子的死提醒我们: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伟大的梦想。
D.本文从“诗歌烈士”的角度为海子作传,写出了海子对现代诗歌发展做出的贡献。
【小题3】一个诗人的使命是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海子选择了死亡,却一样得到了高度评价。对此,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2 10:4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知者乐,仁者寿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已经109岁了。数字在年龄上的叠加并未使这位文化老人不堪重负,他反而因宽仁的心态而愈显睿智,筋骨亦保持着令人惊讶的健康。“97岁去体检,医生以为我写错了年龄,给我改成了79岁。”难怪医生自作主张,周有光老人除了耳背眼花,其敏捷的思维和健康的体态与真实年龄形成的反差的确令人惊叹。自从过了80岁生日,周有光便从头开始计算年龄了。92岁时他收到小朋友寄来的贺卡,上面写着:祝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
周有光的学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回忆说,1981年去探望周先生,一进门,地板就咯吱咯吱响起来,我们说,没想到像周先生这样世界知名的大语言学家的住房条件竟这样差,他笑着说:“如果地板不响,我怎么知道你们来了呢?”
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有光调到北京工作后就住在位于沙滩的文改会宿舍,那是民国时期给北京大学德国教授住的小洋房。“当时人家听说我住在德国教授的洋房里,以为一定是很好的,想不到这个房子破烂得不得了。”“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做菜橱,菜有书香……使尽吃奶力气,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周先生这篇戏仿的《新陋室铭》乐观豁达地描述了生活环境的窘迫,其健康智慧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遇到难题,周有光就搬出古人的话来应对。他说:“遇到困难,你要找一个缝缝,从这个缝缝里面可以走出去。‘文革’时,下放‘五七干校’,只许带一本书,可我带了不同文字的《毛主席语录》一共20本,开始做比较文字研究。”周有光八九十岁高龄仍有许多著作不断问世,许多人感到奇怪,他解释说:“其实我一早就开始研究了,材料早弄好了,就差整理了。”
1969年,周有光被下放到宁夏,当时同去的许多人以为再也回不来了,非常忧愁。“我觉得很有趣味,假如不是‘文革’,宁夏这个地方我可能不会来。而且体力劳动竟把我的失眠治好了,所以看似不好的事也有好的一面。”周有光如是说。当时,65岁的周有光和71岁的教育家林汉达被派去看守高粱地,两位老先生仰望星空,热烈讨论中国语文大众化问题……他们高声交谈,好像在对着几万株高粱演讲。当此情此景被定格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一代知识分子的高远追求以另一种表情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正像周有光老人喜欢说的,“很有趣味”。
如此看待世事,是否因一生顺遂?事实上,周有光度过的一个世纪不可谓没有惊险和挫折,可贵的是他战胜了恐惧,从不屈服。读中学时家道中落,靠向姐姐的朋友借钱支付学费才得以读完大学;抗战期间,6岁女儿小禾去世;两年后,儿子晓平中流弹险些丧命;他自己也于逃难途中经历过炸弹在身边爆炸的惊险……
2002年,老伴猝然离世。“她忽然离我而去,使我如临霹雳,不知所措。有一天,我偶然想起,青年时代读书,有一位哲学家说,个体的死亡是群体进化的必要条件,我豁然开朗。这就是自然规律。”这是他的绝招,“想不通的时候,你拐个弯就通了啊。”
周老有“三不”:不立遗嘱,不过生日,不过年节。还有“三自”: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自鸣得意。
“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他讲着讲着便笑出声来,如孩童般乐不可支。
(原文有删改)
文中写了传主的多件逸事,请概括出反映传主“知者乐”的事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代报人成舍我
①成舍我,著名报人与新闻教育家。成舍我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冠军级”人物,他不仅保持着“从业时间最长”、“创办媒体最多”等若干纪录,还有着“为办报受挫最多”的名声。
②“舍我”语出《孟子》,解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又解为“舍小我,为大众也”。成舍我的父亲曾因同情革命党而被捕入狱,后经记者朋友主持正义,赢得舆论支持,才获平反出狱。这使年幼的成舍我初识报纸新闻的力量,也激励他立志要做一个方正的新闻人。
③17岁的成舍我在安庆《民岩报》当记者,后赴上海。在上海报端发表的文章,深得***,与张宗昌有旧)面前求情,请予营救。孙宝琦当即亲自到张宗昌家说情。张宗昌碍于情面,令副官送成舍我到孙宝琦住所,附纸条一张,上写“兹送上成舍我一名,请查收”。孙也回复一纸:“兹收到成舍我一名,谢谢。”成舍我回忆此事时说:“在我被捕后的最初十几小时内,北京城中,几乎无人不相信我的命运会与邵、林两先生一样。有些特别关心的朋友,还等在天桥刑场附近,准备对我做最后的辞别。”
⑥1927年,成舍我在南京创办《民生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中,批评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 1933年因报纸披露特务组织内幕,成舍我被宪兵队拘捕,后又因不承认“伪满洲国”言论,他的报纸被勒令停刊三天。
⑦1934年5月,《民生报》因一篇揭露国民政府官员贪污案的报道得罪行政院长汪精卫,汪下令封了报社,并拘捕了成舍我。成舍我被保释出来后,汪精卫托人捎话说只要成舍我写一封道歉信,便准予复刊,还说“新闻记者和行政院长碰,结果总要头破血流”。成舍我执拗地答“我相信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因为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不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因为“新闻记者可以坚守自己的主张,保持自己的人格;做官则往往不免朝三暮四,身败名裂”。此言在新闻界流传久远,影响深远。
⑧成舍我对人宽谅,富有人情味。成舍我曾聘《中央日报》采访部主任陆铿为《世界晚报》驻南京特派员,陆铿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要辆代步的车。成慨然应诺,将自己的美国产新轿车给陆铿。某日早上陆铿坐在车上途经某汽车站时,见成舍我在站台挤公交。陆铿忙叫司机停车,带上成舍我。陆问成:“何必自苦乃尔?”成答:“既然你采访需要用车,当然归你用,新闻第一嘛!”陆铿晚年回忆时慨叹:“世界上有几个这样的报老板?”
⑨成舍我当年在台湾创办学校的钱是他用住房抵押贷款和向朋友募集的。1956年他在学校典礼上说:“我以年将六十岁的老人身份保证,我一定将我未来的生命,全部贡献给这个学校。”他实践了这一诺言。1986年,学校的基金和不动产竟然一举全部捐出,这一豪举,深受社会各界敬佩。
⑩成舍我生命的最后岁月,每日用颤抖的手频频书写四个字——“我要说话”。学者刘家林评论说:“这是舍我先生流露出来的心声,也是他毕生志业之写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只有“真正超然,代表最大多数人民说话的报纸,才能充分发挥舆论权威”,“我们认为‘超然’的可贵,就因它能正视事实,自由判断,而无任何党派立场”。 (《成舍我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②成思危在怀念父亲成舍我时说:“记得他在桂林办学初期,学校就设在郊区瑶山脚下的几间茅屋里,桌椅板凳都是他设法借来的,他还几乎每天都要步行到市内去筹建新校舍。”(《成舍我:报业托拉斯》)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成舍我幼年时,其父亲被捕入狱,因为记者朋友的帮助,才获平反出狱,这一事件使成舍我决定去北大学习,做一个方正的新闻人。
B.成舍我在北大半工半读,一方面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成舍我对学习的热爱,尽管晚上上班极辛苦,他却从不缺课。
C.成舍我为了聘陆铿为《世界晚报》驻南京特派员,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美国产新轿车给了陆铿,这说明他从不把个人利益放在心上。
D.全文按时间顺序,截取了成舍我办报和其他方面的几个典型片断,真实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报人的办报精神与个人风采。
E. “我要说话”是成舍我毕生志业的写照,他不仅自己敢于“说话”,而且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教育他们将来要敢于说真话。
【小题2】成舍我作为一个“独立办报人”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传记文多以概述为主,而作者在第⑤段却浓墨重彩地详写成舍我被捕的前因后果,请结合材料说说作者的用意。
【小题4】成舍我作为一代报人,具有哪些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寅恪的眼睛
1937年,陈寅恪刚满47岁。“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将不保。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此时已85岁,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了。五天后,陈三立死了。
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叩首鞠躬,频繁弯腰、低头,极劳累,直接诱发了陈寅恪高度近视的右眼的视网膜脱离。陈寅恪不为日寇汉奸胁迫利用,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陈寅恪一家几经逃难, 1943年底才到达成都,任教燕京大学,住入学校租赁的民房内。此时物价飞涨。灯光昏暗,且常停电,陈寅恪用高度近视的左眼,照旧备课并从事学术研究,完成多篇论著。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种《元白诗笺证稿》基本完成,但就在这天早上,陈寅恪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失明之后,陈寅恪仍坚苦卓绝,锲而不舍,穷十年岁月,写出了《论再生缘》和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这在古今中外学术史上都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得益于他超人的记忆和毅力。在这段艰难的著述岁月里,有一位女性自愿给陈寅恪当助手,她叫黄萱。黄萱每天准时来到陈寅恪的住处,为眼睛看不见的陈寅恪查找书籍,朗读材料,誊录书稿,14年始终如一。
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在感叹命运的的刻薄之余,我们不禁会问陈寅恪的眼睛为什么会失明呢?王锺翰先生在《陈寅恪先生杂忆》中有段文字有助我们了解陈寅恪失明的原因:
先生一日见告:我之目疾非药石所可医治者矣,因龆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旧日既无电灯又无洋烛,只用细小油灯藏于被褥之中,而且四周放下蚊帐,以免灯光外露,防家人知晓也,加以清季多有光纸石印缩本之书,字既小且模糊不清,对目力最有损伤,而有时阅读爱不释手,竟至通宵达旦。
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对于终身以读书、教学、研究学问为己任的陈寅恪而言,其痛苦是他人难以体会的。眼睛瞎了,对于陈寅恪会是怎样的一种毁灭打击?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让人读到他内心的痛楚。据家人回忆,在最初的日子里,他变得非常暴躁。但很快,他便归于宁静。很多人回忆,陈寅恪以前上课是很有特点的,讲到深处,他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眼睛瞎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看见他闭着眼睛讲课。他永远睁大着眼睛,永远是目光如炬。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通晓二十余种语言。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其人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其著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
②1941年受邀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同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物资奇缺,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寅恪拒受日本人馈赠。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② 1957年 “双百”方针提出,大家都在极力赞颂“双百”时,陈寅恪并没有“响应”,专心地研究“钱柳姻缘”。“今天,人们终于可以发问,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未来,中国社会是否需要或者说能否容得下这一类纯粹的学人?”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著)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让读者了解到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对其父亲及去世情形的描述,可见其人格高贵有其家人的影响。
B.行文引用黄萱的感慨,既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又直接体现了陈寅恪治学的可贵精神。
C.文中简要交代陈寅恪任教燕京大学的艰难生活,借助居住环境的介绍,凸显传主的性格和品质。
D.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对其读书、教学、研究学问造成极大的阻碍和打击,他内心自然十分痛苦。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标题“陈寅恪的眼睛”不能对表现传主的精神风貌起突出作用,未能统领全文。
B.陈寅恪双目相继失明,原因在于视网膜脱离,而他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C.陈寅恪超人的记忆和毅力及黄萱的协助,是他能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的重要保证。
D.材料提及陈寅恪既拒绝他人好意,又不“响应”双百方针,可见虽学识丰厚,却有点不适时宜,带书呆子气。
E. 传主失明前后生活曾比较艰苦,但一直没有放弃教学和学术研究,即使内心痛苦,仍完成多篇论著。
【小题3】国学大师陈寅恪因学识过人及人格尊贵深受人敬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体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敦柔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额下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清秀不似周恩来,但是慈祥宽厚。”
年逾82岁以后,***的外貌稍有改变,但并不多。只是比青年时看上去略显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热情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眼观六路。***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里扪虱的粗举又会使另一来访者为之一惊。脸的上半部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额,慧眼,长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润下颌。
***的步态并不优雅,属动作迟缓类型的人。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年代曾试图让***唱歌跳舞——她轻易地与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自重妨碍了他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的一位流落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坂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是做操。***跳舞不合节奏。
***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清规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或大或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见到***,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毫不奇怪,***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军队的总司令坚忍不拔、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知道你的立场。”
***诞生于1893年,逝世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代代相传,而他们并未感到像***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切合***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在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近代以来,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蔑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或许他最终也自感绝望,竟立起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编自罗斯·特里尔著《***传》)
【小题1】下面不属于***性格中的“两重性”表现的一项是
A.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
B.既是一个知识分子,又是一个感觉论者;
C.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
D.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又有脾气爆发的一面。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传记开篇刻画***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手法,从形和神两方面刻画了***的形象。
B.本传记在评说***性格中的两重性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展开。
C.跟自甘居于***之下的周恩来和笑口常开的朱德相比,***并不能博得众人更多的爱戴。
D.传记写了跟***有过接触的多位外国人各自对***的评价,这些外国人的“一面之词”,汇聚起来,比较全面地描绘了***的多个侧面,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的“复杂”。
E. ***形象复杂,经历丰富,因此,本传记作者认为***是一个农民造反者、一个军事统帅、一位诗人,甚至是一个帝王。
【小题3】“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这句话言简而意丰,请简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徐悲鸿与田汉的战斗友谊
徐悲鸿和田汉,一个是画家,一个是剧作家兼诗人。两人有着共同的志趣和艺术观点,彼此情投意合,结下了一生的深厚友谊。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文艺界不少进步人士从事新文艺活动。田汉对徐悲鸿的艺术造诣非常佩服,特地向文艺界人士推介徐悲鸿。1927年,徐悲鸿结束留学生活,回到了上海。当轮船靠近上海码头时,田汉前来迎接他。徐悲鸿紧紧握住田汉的手说:“寿昌(田汉字寿昌),我没有失信吧?!”“悲鸿,我接到你的信,高兴得一夜没睡好。”田汉闪着热切的目光,“我正在恢复上海艺术大学,你……”田汉的话还没说完,徐悲鸿就高兴地说:“我一定尽力支持你!复兴中国美术,这是落在我们肩上的责任。”1928年1月,由于上海艺术大学原校长的无理取闹,学生会宣布全校学生脱离上海艺术大学,请求田汉另组学院。田汉与徐悲鸿商议筹建南国艺术学院。他们有共同的艺术观点,所以,在追求这个革新艺术的运动过程中,他们的配合是十分默契的。
1935年初,田汉突然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徐悲鸿急忙赶到田汉家,田母一见徐悲鸿,立刻失声痛哭。徐悲鸿悲愤不已,含着眼泪表示一定竭尽全力营救田汉。为营救田汉,徐悲鸿茶饭难咽,四处奔走,却全无效果,最后徐悲鸿不得不去求已当上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的老同学张道藩。经徐悲鸿再三恳求,张道藩不得已,同意试试看。1935年7月,田汉终于出狱。田汉出狱后,徐悲鸿将田汉全家接到自己的寓所,让田汉安心养病。妻子对此十分恼怒,徐悲鸿非常生气地说:“田汉是我多年的至交,我怎么能见死不救?”后来,徐悲鸿为了缓和家庭矛盾,不得已放弃了在南国艺术学院的教学。作为老朋友的田汉,十分理解他的苦衷。
田汉出狱后发起成立“中国舞台协会”,组织了几轮大规模“为中国民族独立、自由而战”的戏剧公演。徐悲鸿赞赏说:“田汉是条好汉,他喊出的是民众的声音。”此时电影《风云儿女》已在南京上映,而《义勇军进行曲》雄壮的歌声,已为群众耳熟能详。徐悲鸿闻听此曲,十分激动。他赞扬田汉、聂耳所作的这首中华民族的战歌“其音猛烈雄壮,闻其节调,当知此人之必不死,其民族之必不亡”。
田汉也十分关注徐悲鸿。1934年,田汉评论徐悲鸿以“马”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田汉在文章中说:“在一九二七年前后,我曾亲见悲鸿先生画过许多马。但他更应该画那惨毒的羁勒与驱策下发出反抗的嘶鸣的怒马,画那在白山黑水间,在长城下冲锋陷阵,以及在飞机炸弹下浴血疆场还自挣扎的战马!”奇怪的是,我们没看到徐悲鸿的反驳,而徐悲鸿与田汉的兄弟之情,也并没因此而受到影响,他俩的战斗友谊并没有由此而终止。
1941年,蒋介石发动 “皖南事变”,徐悲鸿满怀悲愤之情画了一幅关于猫的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双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田汉看到后,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诗中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辽沈战役之后,国民党当局迫使徐悲鸿南下,这时田汉秘密来到北平。徐悲鸿听田汉述说了解放区的情景,特别是毛主席和周恩来同志的嘱咐“希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开北平,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为党做些工作”,深受感动,决心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随后,徐悲鸿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逝世。田汉匆匆赶到医院,向徐悲鸿的遗体告别。就在前些日子,徐悲鸿曾给田汉画过速写。如今阴阳相隔,怎不叫人伤心。田汉双手掩面,恸哭失声。1968年12月10日,田汉逝世,终年70岁。
(有删改)
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徐悲鸿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