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邮筒旁停靠三分钟

我坐班车回老家,经过石砚湾的时候,车停了下来,司机把门打开,我看见路边有一个邮筒,但却没有一个要上下车的人。

师傅,怎么不开车呢?师傅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只是按下了喇叭,震耳欲聋地响了三声,然后才关门,启动班车,奔跑在这片交通仍不便利的山间马路上。

但比起二十年前,这条路已经便利多了。师傅终于开口,告诉我,所有的班车都会在这儿停靠,尽管到如今,邮筒已经生锈,荒草已然茂盛。

为什么?令所有路过的车辆,不约而同停靠并为之鸣笛的竟只是一个年轻人。80年代那会儿,年轻人流行南下打工,去广州、东莞、深圳、上海,总之没几个人留在老家。但有一个年轻人留了下来。

他绝不是害怕出门,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县里邮局要将一批信件送去百里外的乡下,公路不通,村落不熟,年轻人是个热心人,便答应帮衬一把,送完再坐火车南下。结果,当年轻人把一封封信件送到各家各户,老人们感激涕零的样子,一下子触动了他。

信件都是出门打工的年轻人寄来的平安信,年轻人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自己应该留下来做一个邮递员,否则,老家的人们便可能收不到这些珍贵的家书。

年轻人说干就干,县邮局更是求之不得。就是从那天起,年轻人每天都会背着一大包的信件,先送完路过的几个村庄,因为老家隔着几座荒凉的大山,他总会在石砚湾的一个拐角处等车,等路过的拖拉机、摩托车,甚至牛马车。而那些赶车的人,得知年轻人是一位邮递员,也总愿意搭他一程。

送的次数多了,所有赶车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邮递员,每天中午时分,会站在石砚湾等车,乡亲们知道他辛苦,放弃了南下打工的大好时光留下送信,便都敬着他,觉得他是一位平安信使,有时时间对不上,也会故意把车停在石砚湾,等到年轻人上车才走。

这一等便是二十年,开车人都在口口相传,在经过石砚湾的时候,一定要等一个送信的年轻人,直到县里的马路修通到每个乡村,直到每天开通了固定的班次汽车,直到年轻人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不慎在陡峭的山路上摔倒。

开车的人再也没能等到年轻人,他走了,全身被摔得伤痕累累,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

但那些写信和收信的人,至今从未忘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乡亲们特意去县邮局申请了一个邮筒,安放在石砚湾那个年轻人等车的地方,里面塞满了各种信,那都是外出打工的人寄给年轻人的感谢信。

人走了,但信还在。每一辆路过的汽车都会在这里停靠一会儿,他们希望搭上年轻人的灵魂,带上他的那股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告诉你,邮政在,希望就在。

我想问,年轻人叫什么名字?刚开口,却已泣不成声,终究是没有问成。有些遗憾,但又有些许安慰,至少我知道,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如果可以,我想再加两个字,邮递员哥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面对“我”的询问,司机师傅只是“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因为他认为“我”作为一个石砚湾人竟然不知道年轻人的事迹,他为此而恼火,懒得理“我”。
B.“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这一细节描写凸显出年轻人的责任意识,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C.文中的年轻人是一位不知名的乡村邮递员,80年代主动放弃南下打工的机会,留在交通闭塞的家乡送信,给千家万户送去温暖和欢乐,其事迹可谓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D.文章结尾表达了对这位年轻邮递员的敬仰、怀念、感激之情,并由年轻人而想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奉献给这些绿衣使者的一曲赞歌。
【小题2】文章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年轻人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班车在邮筒旁停靠、鸣笛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11:30: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共享书店”:形式不重要,好坏交由市场
7月16日消息,即日起,在合肥三孝口书店,只需用手机下载“智慧书房”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扫一扫书后面的条形码就可以直接把书带回家。7月16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旗下合肥三孝口书店以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身份正式亮相。共享书店模式的启动,实现了“由买书到借书”、“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重大转变。。
只能现场翻阅或购买,不能借阅带走,这是书店与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合肥三孝口书店的共享规则,则是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只要下载APP,交99元押金,即可把书带回家阅读,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还回就行。从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角度,这种规则,倒确实是契合了“共享理念”的实质。同时,看完即还,无需为囤书而烦恼,也满足了时下不少人的“断舍离”态度。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办卡和借阅,其实也都比较方便了。但相对来说,共享书店,因为其属于商业性质,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都有着优势,相信能给人与一般图书馆不一样的借阅体验。
抛开共享概念不谈,三孝口书店的最大特点,其实体现在书店服务人员从过去的销售身份变身为用户的专属阅读顾问,以“给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阅读服务”为目的,给予人们更为专业的阅读指导。专属阅读顾问,这一点,在目前绝大多数的民营书店和公共图书馆,都属于比较稀缺的服务,若能够借此形成特色,必将增加书店的吸引力和卖点。但问题在于,专属阅读顾问要能够真正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要求可不低,是否能实实至名归,还需要市场检验。
为了鼓励阅读、传播阅读,共享书店还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只要根据规则完成阅读任务,即可获得充值押金的返还。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书店的APP将自己拥有的书籍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进行管理,通过写书评、晒书拍等方式进行评论和交流,实现“以书会友”。这些延伸服务,是致力于增加书店与读者的互动频率,并扩大阅读的社交功能,这与时下一些民营书店所主打的社交体验,其实有着殊途同归之效。
其实,对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而言,书店具体的经营模式到底是怎样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店内所提供的书的质量到底如何,是否能满足特定群体的阅读口味,能否引领一种有质量的阅读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共享书店也好,传统书店也罢,只要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阅读和消费体验,都值得肯定。
事实上,书店作为一种市场化机机构,它经营的好坏,评判权最终还是在市场和消费者手上。明晰这一点,其实不必要太在意书店的形式,市场自然会会给出最客观的答案。
(光明网2017年7月1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书店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契合当下流行的共享理念,其明显的优势会给人带来与一般图书馆不一样的借阅体验。
B.共享书店的专属阅读顾问已经给读者提供了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指导也更为专业。这种服务,对当下大多数的民营书店和公共图书馆而言,属于稀缺服务。
C.共享书店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相应规则来鼓励阅读、传播阅读。
D.共享书店推出众多延伸服务是为了增加与读者的互动频率,扩大阅读的社交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共享书店”较于传统书店与图书馆具有的优势。
B.文章认为读者可以通过共享书店的APP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管理自己的书籍,实现“以书会友”。作者以此来证明“共享书店”在社交体验上与一些民营书店殊途同归。
C.文章通过对“共享书店”特点的介绍,目的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共享书店”这种形式并不重要,因而书店经营的好坏最终会由市场来评判。
D.文章针对当下出现的“共享书店”这一新兴事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摆现象一一讲特点----析本质,论述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并不关心书店的经带模式,因比“共享书店”对他们吸引力不大
B.继多种共享形式之后,共享书店的出现说明我国共享经济在不同的领域逐渐有了新的尝试。
C.如果像“共享书店”一样将书借阅带走,书店与图书馆的区别就不再明显。
D.因为“共享书店”商业性质的属性,所以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存在优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把抓
徐国平
“一把抓”是宗家中药铺百年不倒的招牌。据说这招牌还是慈禧太后亲赐的,只可惜那块金匾不慎毁于战火。
宗世良的后人,衣钵相传,几代为医。在草药的选料和炮制上,家规要求甚严。自然,同样的病,在其他药铺要抓三五服,甚至十服八服,而在“一把抓”一服即可。
后来,“一把抓”传至宗瑜手上。
时过境迁,浞城的西药店林立各处。宗瑜没有“理所当然”顺时造势,反而将中药铺开在一条偏僻老巷深处,三间门面,狭小逼仄。他还将先人的牌匾换下,改名为“一把抓中药馆”,令人费解。宗瑜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中药馆的生意冷冷清清。无人光临时,宗瑜便泡上一壶清茶,一边细细呷品,一边静心翻览历代医书。不过,仍有一些老主顾,贪图“一把抓”的药价便宜,一副药少到几元钱,贵点的也不过几十元钱。不比其他一些药店,贵得让人咂舌。
有人讥讽宗瑜这都啥年代了,一点经济头脑都没有。也有几个同行气不过,找上门当面质问,说他这是搅乱市场。宗瑜坦然一笑,说:“祖上留的规矩不能破,你我都是悬壶济世,道合志不同,又何必争执。”同行自觉没趣,也拿宗瑜没辙。
宗瑜配药,从不用衡器,每味药全凭手拿捏。有人曾打过赌,结果,从宗瑜手中抓过的药,数次衡量均毫钱不差。宗瑜轻淡一笑,说:“雕虫小技,药在心间,手上自然有准。”
夫人耐不住清贫,屡劝宗瑜,凭着百年招牌,何不将药铺搬至人来人往的繁华地段。宗瑜笑笑,摇摇头说:“又不卖萝卜白菜,干我们这行的,得把日子看淡一些,看淡了,心底便是清风明月,便是辽阔旷远。”
夫人嘁一声,茫然不解,清风明月?辽阔旷远?哪跟哪呀这是!
好在近几年,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增强,冷落多时的中医又回归热门。
有一段时间,好几家私立医院纷纷高薪聘请宗瑜坐诊,也有些投资商贪图“一把抓”的招牌,出巨资收购或入股,均被宗瑜婉言谢绝。
夫人免不得抱怨宗瑜过于清高迂腐,这年头哪行不是挖空心思把钱赚到手。宗瑜却嗤之以鼻,说:“医病先要医心,铜臭气太浓,再好的良药也会失去根基。”
一天过午.药馆来了一位中年男子,自称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开春患了一种怪病,浑身虚软,气喘无力,跑遍了各大医院,钱花了不少,病却毫无起色,这才慕名而来。
宗瑜一番望闻问切下来,心平气和道:“你只是气火太盛,并无大碍。你有没有带来别处大夫开的药方?”中年男子闻听,脸色放松,从皮包里掏出一大把处方。
宗瑜接过,一一过目后,哂然一笑,说:“中医讲究阴阳调和,你的药方,开的尽是冬虫夏草之类名贵补药,反而失之平衡。庸医误人,只图牟利,一服药少说也千儿八百吧。中年男子连连点头称是。
随后,宗瑜配齐一服药,说:“我抓了一副贱药,治你的病或许有效。”中年男子忙说:“只要病愈,价钱不惜。”宗瑜淡淡一笑,说:“不要以为钱多就是良药,贱药不贵,20元足矣。”中年男子难以置信。
数日后,中年男子驱车来到“一把抓”中药馆,兴奋地说:“一服药下去,病真的就好多了。”随后,执意要重金酬谢,硬是被宗瑜推辞。
眼见中医馆红火起来。谁也没想到,宗瑜却失手了。
一天早上,人们发现“一把抓”铁将军把门,那块悬挂多年的牌匾也被摘走了。一打听,才知一位患者服过宗瑜抓的药后,上吐下泻,患者家属便闹上门,要说法要赔偿,引得不少同行大老远也跑来看热闹。宗瑜疑惑,自己一向抓药谨慎,怎能出此纰漏?羞愤之下,按先前那位患者的药方,抓了煎熬好自己喝下。没出半日,竟也上吐下泻,浑身泛起红斑。
宗瑜开始怀疑从市场进的那些草药,吩咐夫人将那服药方上的草药,取样送检。结果很快出来,其中三味草药的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服下必然引起中毒。尽管不是自己药方的问题,可祸根毕竟出在“一把抓”的草药上。没有把好草药货源一关,宗瑜依然愧疚难当,遂做出摘匾关门之举。
后来,有浞城人在外地一山野,偶然遇到了宗瑜,当时他正在山间平地躬身翻晒着草药。一问才知,宗瑜承包了一大片地,亲自把关,雇人种植中草药。
(选自《天津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宗瑜将中药铺开在老巷深处,是因为宗瑜不愿与铜臭气太重的西药店为伍,主要表现出宗瑜对自己医术的自信,
B.宗瑜的同行说宗瑜的廉价药搅乱了市场,但又拿宗瑜没辙,反映出同行对钱财的贪慕与对宗瑜医术的信服。
C.宗瑜认为抓药之准是雕虫小技,表现了他谦虚的品格,所谓“药在心间”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宗瑜悬壶济世的职业操守。
D.宗瑜“失手”之后摘掉牌匾转而承包土地种植中草药,表现了宗瑜在理想破灭之后调适的智慧与一贯的冲淡与平静。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宗瑜的夫人对他不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除,也有人认为不能删除,请说说你的观点并结合全文阐明理由。

同类题3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因为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工作。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的卡上。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吃一顿简单的饭。

③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的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大呼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土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漫不经心地问她,何时你的父母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与她通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刺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⑥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便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到自己位置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穿了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即刻一哄而上,将门卫拉下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是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下花池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试图混进去看。门卫当然识破了他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那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就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⑧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她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她的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⑨从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的近,近到不过是几十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5层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动者。

⑩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

【小题1】结合语境,解释文章加点的词语并造句。
她总是模棱两可的回答说,他们忙呢。
模棱两可:
(1)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小题3】第⑦段的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4】从前文找出与第⑩段划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然后结合文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小题5】选出最适合文章标题的一项
A.原来你离我那样近B.打工的父亲C.一件趣事D.我在北京
【小题6】通读短文,谈谈你对“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一句的理解。
【小题7】通读短文,请写出你对文中的“她”印象对深刻的情节,并对“她”的言行进行评价。
【小题8】读完本文,你有何感受?请写下来。(不低于5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环球科学》年度创新榜发布了,毫无悬念,华为又出现在本土企业创新榜中。在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的闪耀群星中,华为应该是最亮的那额。过去一年,华为研发投入超过600亿元,排名全球第入。华为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就几乎占中国大陆地区所有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华为位居全球第二。与此相对应的是,华为2016年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华为崛起,获得了国际同行中“CEO 杀手”称谓,个个为之侧目,不敢掉以轻心,可是,华为感觉良好吗?肯定不是,我们看到领军人物任正非如履薄冰,对于华为创新的前景,任正非最經典的叙述是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他在发言中这样说道:“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国境,。那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一次隆重大会。任正非这样发言,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他还说道:“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速航中。会后,任正非的“无人区”,“困境”。 “迷航” 等,都成了报道的热词,引起科技界热议。

严格说来,中国科技企业乃至整个科技界的创断,还远没有全面进入一骑绝尘。环顾左右不见对手的无人区,智能手机方面,华为前面还有苹果和三星:在芯片领域,华为还在紧追高通,但以中国科技发展的态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我从跟随到进入领跑的情况,已经出现,将来会越来越多,最終形成常态。这个时候,任正非首先想到无人区里如何创新,就像当年在华为顺境中想到冬天一样,是未雨綢缪的前瞻性思考,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思考。

从跟随到领跑,再到进入创新的无人区,应该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时候,需要的不仅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渐进性创新,更多是需要源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否则,随时有可能被别人重新超越。华为对此应该是清醒的,数字通信,互联网、手机,计算机芯片,这些华为公司今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华为发明,也不是中国人发明。所以,任正非们感到前途茫茫和总机是正常反应;如果感觉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怎么在无人区创断?怎么让中国不断涌现源泉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这可能是中国科技界今天和未来的重大课题。创新最关键的要素是人和环境,无人区创新,对人和环境的要求也应该高很多。想象一下在珠穆朗玛峰顶和字宙深空探险的情况吧,那可能是无人区创新最形象逼真的场景。在那样的条件下,需要身体素质和勇气都超人的探险者。同样的。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人员,科学素质应该也不同于一般人,而且,同样需要勇气。无人区的创新环境。也可以用珠峰探险者和字航员的装备来类比,只有在精心打造的特珠环境的保障下,他们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与成功。同样,努力为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工作者营造一流环境作为保障,是必须的。

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先生在谈到创新的环境时这样概括道: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维护科研规范;规范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和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周光召先生列举出的关于创新环境的诸多因素,应该是对无人区创新环境的最低要求。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无人区创新,探索者常常处于任正非所说的“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三无状态,失败的风险大大增加,怎么对待可能的失败?任正非自己給出了答案: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失败”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对的。今天和未来在无人区奋斗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无论成败。他们都是英雄。

(选自《环球科学》陈宗周《无人区创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的是
A.华为获得了国际同行“CEO杀手”称谓,应该是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群星中最亮的那颗。
B.华为在过去-年里研发投入几乎中国大陆所有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所以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华为位居全球第二。
C.华为研发投入600亿元,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让同行巨头们个个例目,不敢掉以轻心。
D.华为攻入无人区后如服薄冰,无人区既是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也是创新的领跑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华为耀眼的成绩开篇,引入华为的危机意识,接着论述了如何解决危机以及在此过程中应有的态度。
B.文章以崛起的华为为例,运用例证、引证、喻证等多种方法,深入探讨企业的创新问题。
C.文章以近一半文字,论述了创新所需要的条件。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维护科研规范等,是无人区创新环境的起码要求。
D.文章后半部分论述创新环境的保障,鼓励科技工作者人胆创新,如果没有创新环境的保障,就不会有科学素养和勇气超群的科技人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技工作者未雨绸缪、高瞻性的思考,促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城已经出现从跟随进入领跑的情况。
B.源泉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是全新的创新,而华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自主研发,所以任正非感到前途茫茫。
C.华为只有在精心打造的特殊环境的保障下,科技工作者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与成功。科技工作者如果拥有探索者和宇航员的装备,就可以成功。
D.创新与探索有可能失败,但在无人区奋斗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成败,都是英雄。

同类题5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 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 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小题2】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 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 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 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小题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 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 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 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考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 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