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幻作品的“硬核”在哪?

可以明确地说,科幻作品(主要指小说)本质上不是科学(和技)作品,而是文学作品,它依靠文学、艺术的代入感,让人的情感得以宣泄和产生共鸣,收获欣赏的美感,更让人思考,对个人、族群,甚至人类的命运进行历史深度和哲学高度的思考。

科幻作品落脚在科技上,但更多的是让科研人员和公众思考,如何才能以真正的科学手段研究现实中的同类课题。在《流浪地球》后,有研究人员想到了比“点燃木星”更“科学”和更“技术”的做法。一是发射洲际导弹,二是用高功率激光武器直接点燃木星。这样的方法行不行,当然也需要验证,但这正是科幻作品激发人的想象力,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最大动力。科幻作品还会顺理成章地提出如何解决人类终极命运的措施,思考人类的科学和生产活动是否一定带给人类文明和幸福。如《绿巨人》就向科学研究者提出善意的批评,提醒社会如何应对科技的负面作用。科幻作品同时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尽管科学能让人类幸福,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还需要规则和伦理来制约,否则就有可能带给人类灾难。

既有“硬核(价值观和科学性)”,又有颜值(制作精美、场面宏大)的科幻作品,引领着公众感受科技之美,启迪了公众的科学灵感。

(摘编自《从(流浪地球)看科幻电影的“硬核”在哪》)

材料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从某种层次看,电影也是启蒙者和造梦者,它能够满足观众对梦想的追逐。《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称做科幻片是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崇尚科学,勇于想象。从这方面看,《流浪地球》对于未来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想象力,对于人类生命家园的情感寄托,对于未来气候变化的关注,已经让影片抛去了纯娱乐的属性,影片灌注的情怀也给人更多的触动。

孕育在科幻作品里的科幻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不仅可以对科学本身进行怀疑和反思,还可以对宗教、艺术、整个人类文明,甚至宇宙终极真理进行挑战。可以说,科幻精神是哲学(爱智慧)精神最完美的一种表达,它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用一部电影或一篇小说诠释康德“头上的星空”,科学同样能构筑人类生命的意义。

(选自《为什么我们需要科幻电影?》,有删改)

材料三:五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把科幻小说以科学小说的名义带进国内,希望能改造国人的国民性以及精神结构。而纵观科幻历史与科技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科技史上的重大发明与科幻作品密不可分,甚至许多科学家直言,由于受科幻作品的启发,因此走上了科研道路。科幻剧《星际迷航》中柯克船长所使用的“随时随地保持联络”的移动通信装置,启发了马丁·库帕。马丁·库帕后来加入了摩托罗拉,成为“手机之父”。

那么,科幻究竟如何激发创新精神呢?伟大的科幻作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曾经说过,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最初都与魔法无异。他还说过,发现可能性边界的唯一途径便是越过它们,向着不可能一点点冒险前进。科幻无疑能够极大地拓展想象力,探索不可能。创新路径与科幻创作存在着惊人的重合,或许正是这种认知上的高度一致性,让科幻成为国内外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和触发点。乔布斯说过,创新便是把毫不相关的点联系起来。科幻小说的创作,首先是在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事物之间通过想象力建立关联。在科技创新中,一项新产品、新技术能够满足人们的哪一种需求,给人们带来一种怎样的全新感受,则需要通过发问的形式去推演创新前景。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所成立的科学与想象力中心,从教育的角度探索科学与想象、未来学习、可感知未来、想象力社群每年该中心都会举办数量众多、形式丰富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从科幻中汲取灵感,并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地提升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期待中国有更多的力量能够参与科普科幻事业,让科幻成为激发、启迪年轻一代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有力武器,让鲁迅先生未竟的事业得以继续前行。

(选自《科幻如何激发创新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作品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最大动力在于让人们思考,如何以真正的科学手段研究现实中的同类课题。
B.科幻电影的“硬核”既有其内在的价值观和科学性,也包含了科幻电影被人青睐的外在形式——制作精美、场面宏大等。
C.科技创新首先能把毫不相关的点联系起来,并且通过发问的形式去推演创新前景,这也同样表现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中。
D.科幻能够极大地拓展想象力,探索不可能,对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意义重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作品只是文学作品,所以不能用科学的真实和常识去要求它,科研人员和公众也无须去思考、论证其中与科技相关的主题和情节。
B.科幻作品诠释康德“头上的星空”,构筑人类生命的意义,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培养年轻人的想象力、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C.通过科普科幻,激发、启迪年轻一代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改造国人的国民性以及精神结构,可以让鲁迅先生未竟的事业得以继续前行。
D.三则材料分别从科幻作品的“硬核”、科幻作品的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幻作品激发创新精神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科幻作品进行了分析论证。
【小题3】文章中称“期待中国有更多的力量能够参与科普科幻事业”,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2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高原上的高峰,《红楼梦》让曹雪芹“大名垂宇宙”,令后世无数文人“望峰息心”。付梓二百多年来,《红楼梦》不仅滋养着数代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在器物层面实实在在地彰显着它非凡的魅力。

最近的一个例证,就是新奥集团携手导演王潮歌,宣布将在河北廊坊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戏剧演出群落——“只有红楼梦”。此前,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建筑群落已有不少,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座大观园,河北正定有荣国府,南京有江宁织造博物馆。在数座城市都可以觅见芳踪,这种情况在其他古典文学名著身上很少看见。为什么是《红楼梦》?也许,只有红楼故事最让国人耳熟能详,只有红楼文化能最大程度唤起人们心中的传统文化情结。

据说,北京的“中华老字号”稻香村,就得名于《红楼梦》。说起与《红楼梦》有关的建筑,则更是难以尽数。北京大观园原址为明清两朝皇家菜园,始建于1984年,是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影视基地。而位于北京市植物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则是中国第一家以曹雪芹、《红楼梦》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名人博物馆,占地3000平方米,系统展示了曹雪芹生活、著书场景。

河北正定的荣国府,是由古建专家、红学专家杨乃济先生设计的。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在这里拍摄了近两个月,“元妃省亲”等场景是在这里取景的。

目光移到南方,与北京大观园明显不同,上海大观园利用江南水乡特点,在园中布置了大面积人工湖泊,形成山重水复、流水人家的江南园林风光。

与上海同样位于长江下游的南京,旧称金陵,更是少不了红楼文化的标记。南京的江宁织造博物馆,既涉及江宁织造府的历史,还展示了《红楼梦》和曹雪芹家族的兴衰史。

南京地铁3号线有个很文艺的名字——“红楼专线”,有六节车厢展示了《红楼梦》中六大经典场景。薛宝钗的居所蘅芜苑、贾宝玉的住所怡红院……成了这六节车厢的名片。每节车厢的拉手上,都印有这六个地名标识。

无独有偶,北京地铁4号线也有个“红楼专列”,车厢以清代画家孙温手绘本《红楼梦》图案进行装饰,展示了“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等《红楼梦》经典回目。北京地铁磁器口站内的壁画,是以红楼梦人物为主题的。因为地铁站附近就是曹雪芹在北京唯一有史可考的故居——著名的“十七间半房”。可惜的是,因拓宽两广路,广渠门内大街207号曹雪芹旧居(旧称蒜市口街16号)已经被拆除。

红楼文化在今日的繁荣,也体现了中国人日渐增强的文化自信。在迪士尼等西方文化流行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自处、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都是需要当代人做出解答的问题。

《红楼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

(摘编自鹿鼎公《只有(红楼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家以曹雪芹、《红楼梦》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名人博物馆是北京的曹雪芹纪念馆。
B.在全国已有的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建筑群落中,河北廊坊的戏剧演出群落规模最大。
C.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座大观园,但风格明显不同,上海大观园体现出江南园林风格特点。
D.《红楼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自处、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提供了思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从多方面论述《红楼梦》在器物层面彰显出非凡的魅力。
B.文章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段落之间多用过渡性语句来衔接,如“无独有偶”等。
C.文章写曹雪芹故居被拆除的事例,意在论证社会上有不重视文化古迹的行为这一观点。
D.文章在举例中,善于突出各例的独特个性,从而从不同侧面有力地支撑文章的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已有不少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建筑群落,是因为只有红楼文化最能唤起传统文化情结。
B.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场景都取景于北京大观园和杨乃济设计的河北正定的宁国府。
C.北京、南京地铁的“红楼专列”,分别以《红楼梦》六大经典场景和清代画家手绘本图案装饰车厢。
D.在迪士尼等西方文化流行的当下,红楼文化的繁荣,体现了中国人日渐增强的文化自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古老的《诗经》中,我们最早看到了“兴”的运用。《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古代人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情形,诗人大都缘物起情,由此及彼,这就是比兴的运用。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一开始由一对水鸟在河中沙洲的求偶鸣叫写到作者爱慕的姑娘,渴望同她结成伴侣。再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的开头以桃花起兴,比喻新妇美丽的容颜,祈祝新妇婚姻幸福美满。桃花与新妇之间,也就是起兴与所咏之词之间,存在着比喻的关系。还有的起兴比较隐晦。如《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一开始用随水漂泊、无依无靠的小船起兴,以隐喻被遗弃女性的悲惨命运。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说,《诗经》中积淀了远古生民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物取象与引譬连类的思维习惯,将“兴”作为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之间的触发点,由此及彼,由物及我,中华民族艺术生命的激活,在“兴”之中获得了升华。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兴”的形成是在先秦时代。孔子提出了“诗可以兴”“兴于诗”的命题,正式启用了“兴”的诗学概念。秦汉间的《周礼》提出了比兴概念,后来汉儒在注《周礼》时对比兴作了诠释。在最初的时候,人们讨论“兴”的问题时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如孔子那样,当作诗的概念,强调对《诗经》的欣赏是感发志意的美感心理;另一种是将它作为“赋比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作诗法看待。“兴”的基本含义有两点,即感发与托喻的功能;它是与“比”相提并论,然而更具隐喻意义的一个范畴。在古往今来的众说纷纭中,一般认为朱熹《诗集传》中“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说法大致道出了这一术语的特征。在两汉时代,比兴范畴作为同类,依附于政教功用,无非比是明喻,兴是隐喻,用来达到“美刺”的目的。
到了魏晋时期,在两汉文学中作为美刺表现手段的“兴”冲破了“美人伦,厚教化”的窠臼。西晋文士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在解释赋比兴时说:“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挚虞对赋与比的解释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对“兴”的解释却是极有新意的,他强调“兴”的有感而发。
东晋年间,文士们模山范水,感兴起情,欲借山水来化解人生郁闷,涤除世俗之气,“兴”也就越发脱离“比兴”的樊笼,化为瞬间的美感。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优美清丽的笔调,描画了“是日雅集”时的情景。面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与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诗人由物景想起人生的意义,由自然的景观升华到对人生的感喟兴怀。文中一共三次出现了“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所以兴怀”。
在魏晋南北朝,诗人抓住瞬间感兴作诗是常见的事。如曹植《赠徐干诗》云:“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鲍照《园中秋散诗》云:“临歌不知调,发兴谁与欢。”沈约《梁武帝集序》云:“日月光华,南风所以兴咏。”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答晋安王书》中自叙:“炎凉始贸,触兴自高,睹物兴情,更向篇什。”从这些资料来看,“兴”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早已融入魏晋六朝人的审美生命之中,使得他们能够自觉地追求超越世俗、物我合一的生活之境。
(选自袁济喜《兴:文学生命力的彰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作为诗歌创作手法,其产生与先民的思维习惯有密切关系,那就是观物取象与引譬连类,“兴”正好联结了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
B.先秦时期的孔子提出了“诗可以兴”等命题,正式开始使用“兴”这个诗学概念,汉朝学者在《周礼》中又提出了“比兴”的概念。
C.西晋文士挚虞《文章流别论》强调“兴”是有感而发,这种极有新意的解释,是对两汉文学中“兴”的功能的突破。
D.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三次出现了“兴”,这里的“兴”是由物景联想到人生意义,由自然的景观升华到对人生的感喟兴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作者所列举的《关雎》《桃夭》等作品来看,“比兴”这个概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比就是比喻,兴就是感发和托喻,指向所咏之词。
B.《柏舟》中用随水漂泊、无依无靠的小船起兴,以隐喻被遗弃女性的悲惨命运,这和《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有异曲同工之妙。
C.汉儒在诠释“比兴”概念时,像前期的孔子一样,将它作为“赋比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它当作一种诗歌技法看待。
D.作者引用曹植、鲍照、沈约、萧统的文献表明,在魏晋南北朝,文人抓住瞬间感兴作诗是很常见的,“兴”已经融入人们的审美生命之中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老的《诗经》中,许多诗歌就运用了“兴”的手法,由此可以推断,“兴”作为一种手法,很早就被古人应用到诗歌创作中了。
B.东晋年间,文士们突破“比兴”的限制,在与山水自然交往中,强调“兴”带来的瞬间美感,这与当时文人自身和社会背景是有关的。
C.从孔子到魏晋南北朝,“兴”的内涵从政教美刺发展到睹物兴情、感喟兴怀,由政教走向审美,“兴”的内涵和风貌特征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
D.作为一个原创型文化概念,“兴”具有民族文化特点,汇集了认识与思维、审美活动多层面的意蕴,彰显出中华思想文化的独特风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能源汽车热,还需加把火
封 华
8月25日,2016年北京市第四期小客车指标摇号配置结果公布,不出外界所料,今年的5.1万个新能源车指标已被全部抢完,仍有3299人无法获得新能源车号牌。这也表明,此次通过申请但未获得新能源汽车号的个人或需等到明年再轮候配置。
根据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公布的数据,今年北京小客车指标年度配额为15万个,其中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额度6万个。而单位新能源小客车配置额度,也早已在第三期配置完毕。
不再观望 多重因素产生推力
与去年存在浪费指标的现象相比,用“僧多粥少”形容今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指标配置状况,毫不为过。
北京市朝阳区王先生是今年第四期新能源小客车申请者,“在此之前,我已申请过将近40期小客车指标,最近听说新能源汽车也将可能拿不到号,所以果断放弃申请燃油车指标”。出于对新能源汽车配额即将缩紧的担心,如王先生一样转投新能源汽车“怀抱”的北京市民,正在不断增加。
从事汽车销售工作多年的颜景辉表示:“从近几期申请人数的变化看,消费者已由观望状态转为有了紧迫感。”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申请数量一直根据号牌的紧张程度呈现相应的波动,这是由北京汽车市场号牌的分配体系决定的。不仅许多家庭对汽车有刚性需求,单位用车需求也比较旺盛,因此消费者经历了从不认同到选择的过程。”
家住丰台区的白先生今年成功申请到第二期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家中小孩正在上幼儿园,考虑到平时出行半径不算太大,我买了一款江淮IEV5。国家对新能源车有补贴,实际使用中,我也比较满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新能源汽车牌照申请火爆,实际购车人数暂时还没有跟上。“主要原因是拿到牌照之后,允许有半年延迟期,而消费者希望在这段时间看到更好的产品推出,观望心态较普遍。此外,牌照转租的现象也存在,由于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获得牌照,一些有需求的外地人口采取违反规定的方式,获得使用牌照的机会。”崔东树分析。
初尝甜头 不限行,能耗成本低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在示范推广过程中,让消费者尝到不少甜头。
白先生告诉记者:“能耗成本低、不限号、不限行,是我买电动汽车的最大动力。”业界有“三度电,一升油”的说法,意即电动汽车用3度电,就能达到燃油汽车1升油的运行里程。
自去年9月底以来,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据颜景辉介绍,北京北辰亚运村车市甚至出现两小时内卖出3辆电动汽车的交易速度。
与其他有车一族不同,在北京东三环附近工作的小焦十分青睐电动汽车租赁模式。自从楼下开了家电动汽车租赁公司,平时外出办事方便多了。“我经常会开着去西四环办事。到了周末还会租用半天新能源汽车,要么朋友聚会,要么开去近郊游玩。”“京津两地之间相距不足两百公里,现在一般的电动汽车都能满足这一续航要求”小焦说。
电动汽车无法满足长距离行驶要求,充电设施普及率低,给许多车主带来难题。家住怀柔的郑先生在北京西二环附近上班,由于补贴力度大,早在去年就将一部续航200公里的电动汽车收入囊中,等到冬季才发现实际续航能力并不如意,“由于气温低,电池无法正常工作,为保证顺利到达上班地点,我只能不使用车内的暖风。”
夯实基础 期待质量服务更上层楼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牛近明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建有5万余个充电桩,其中私人领域充电桩超过两万个,社会场所为老百胜提供的充电桩约6000个。充电桩虽然建了不少,但是老百姓并没有觉得多方便。”
“未来除了要在充电设施上下功夫外,汽车生产厂家也应针对北方特殊的环境,选用电池能量密度更高的产品,提升续航里程,改进车内设计,使电动车主有更好的驾驶感受。”崔东树表示。
新能源汽车在北京市场的需求约占全国的30%,解决好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对全国性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都具有示范作用。通过近几年的实际应用,新能源汽车出现了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比如生产成本高、续航里程短、充电安全存隐患等。对此,北汽新能源公司总工程师陈平表示,该公司近期的一些开发工作,正在围绕市场需求,追求更高的性能指标,让绿色环保车遍布中华大地。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也表示,新能源汽车产品大部分出自自主创新企业,供货紧张的问题应该不会长期存在。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9月2日10版,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丰台区的白先生今年成功申请到第二期新能源小客车指标,是因为他考虑到他们家庭平时的出行半径不算太大,加之国家对新能源车有补贴。
B.业界“三度电,一升油”说法意即电动汽车用3度电,就能达到燃油汽车1升油的运行里程,又据相关人士介绍,北京北辰亚运村车市出现过两小时内卖出3辆电动汽车的情形。
C.新能源汽车北京使用情况决定一切,在北京市场的需求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解决好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对全国性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都具有示范作用。
D.这篇新闻作者认为“还需加把火”的原因有:实际购车人数暂时还没有跟上,要在充电设施上下功夫,增加充电设施、解决充电安全隐患,要提升续航里程。
【小题2】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北京市朝阳区王先生因为新能源汽车拿不到号,就果断放弃申请燃油车指标,同王先生一样买新能源汽车的北京市民正不断增加。
B.北京汽车市场号牌的分配体系,决定了单位、个人申请购车数量存在一定的紧张度,这是因为许多家庭对汽车有刚性需求,单位用车需求也比较旺盛。
C.在北京东三环附近工作的小焦之所以十分青睐电动汽车,是因为平时外出办事方便多了,如去西四环办事、与朋友聚会、去近郊游玩、到天津转转等。
D.郑先生在北京西二环附近上班,由于补贴力度大买了一部续航200公里的电动汽车,发现实际续航能力不足,只好不使用车内的暖风及其他设备。
E. 从北汽新能源公司总工程师陈平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开发工作正在围绕市场需求展开,将不断追求更高的性能指标。
【小题3】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想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国藩传 朱东安
曾国藩从小就有很高的志向,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劲,这与他父亲的教导有关。
其父曾麟书自知天分有限,没有什么秘诀可以传授给儿子,可从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悟出一条真理:“有志者事竞成!”为此,曾国藩青少年时代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刻苦读书,百折不挠。
一天,曾国藩在家背书,可有一篇文章就是背不下来。这时有个贼正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准备等他背完睡觉后动手行窃。可曾国潘国一直背不下来,就不去睡觉。贼等不及了,跳起来大怒道:“你这个笨蛋,背了这么多遍还背不下来,我都听会了!”说完,那个贼果然背诵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还有一回,曾国藩和妹妹一起跟着父亲外出。父亲看到路边有棵“狗尾草”,马上出了一句上联:“狗尾草!”妹妹马上回答:“鸡冠花。”一会儿,他们经过一座桥,父亲又随口出一句上联:“观风桥。”兄妹俩都没有对出。三天后,曾国藩突然跑去对父亲说:“听月楼。”父亲一听,对儿子的执著大加赞赏。
为激励自己,曾国藩还给自己取了个号:涤生。
他在日记中是这样解释的: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涤生”就是“见善思齐,有过则改”的意思,可见曾国藩时刻不忘自己的远大志向。
后来他的父亲把他送到涟滨书院和岳麓书院学习。在名师的指点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曾国藩在学业上实飞猛进。1834年,曾国藩24岁,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这年冬天,曾国藩独自北上京城,参加次年春天的礼部会试,结果名落孙山。然而,进取不止的曾国藩依然高唱着“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
1836年参加恩科会试,曾国藩还是没有被录取,但他没有灰心,他相信自己还年轻,仍有机会。放榜后,曾国藩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南返。
会试虽然落榜,却使这个生长在深山的“寒门”士子大开眼界。他决定利用这次回家的机会,做一次江南游,实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这时曾国藩身边的盘缠已经所剩无几。路过睢宁时,遇到了知县易作梅,也是湘乡人,他与曾国藩的祖父、父亲非常熟悉,与曾国藩也相识。在交谈中得知曾国藩会试未中,但从其家教以及言谈举止中,易知县看出这位老乡是个非凡之人,前程无量。当曾国藩开口向易和县借钱做路费时,易作梅慷慨应允,借给曾国藩一百两银子,临别还给了他几两散银。
经过金陵时,曾国藩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爱不释手。一同价格,曾国藩大吃一惊,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但他还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部书买下来。曾国藩心中暗自盘算: 好在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交钱定好,沿途就不再游玩了,省吃俭用,所费也很有限。这时已是初夏,随身所带的皮袍冬衣也穿不着了,干脆送去当了,勉强还可凑足回家的盘缠。
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了回来。
回家以后,父亲曾麟书得知他当了衣服借了账,花了上百两银子买回一堆书,非但没有责备,反而鼓励他说:“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望着慈样的父亲,曾国藩暗暗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就是不孝。”
功夫不负有心人。1838年,曾国藩终于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至此,曾国藩走完了自己的科举之路,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志向。
这位远居山村,出身寒素的偏强小伙子,从此由“田舍郎”一跃而进入了“天子堂”,实现了少年时代就立下的远大志向。此时的他感觉前途无限,便产生了一定要做一个屏藩国家的重臣的志向,他把自己的名字由“子城”改为“国藩”。就是“为国藩篱”的意思。从取号到改名,少年时代的理想又升华了。
(节选自《曾国藩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麟节天分有限,科举之路走得并不顺利,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严格要求曾国藩,希望他刻苦读书,百折不挠。
B.曾国藩给自己取号“涤生”,希望自己如明代的袁了凡所说的那样,涤洗过去种种不足,做一个重生后的全新的自己。
C.曾国藩第二次参加会试依然落榜,在他南返经过金陵时,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非常喜欢,就借钱把它买了下来。
D.曾国藩把名字由“子城”改为“国藩”,希望成为一个屏藩国家的重臣,“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儒家出世理想扑面而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曾国藩从小就有很高的志向,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劲,这与他父亲的教导有关。
B.父亲出了一句上联:“狗尾草!”妹妹马上对:“鸡冠花。”曾国藩三天后才对了出来,说明他文才大不如妹妹。
C.曾国藩第一次参加礼部会试,名落孙山后高唱着“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由此可以看出他很自傲。
D.易作梅与曾国藩在睢宁一见如故,易知县看出曾国藩是个非凡之人,就借给他百两银子,并送了几两碎银。
【小题3】文章在刻画传主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侧面描写在文中的运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物流是链接供应端和消费者之间的重要纽带,物流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快递业务量已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快递业的高速增长,末端派送成本也不断增加,尤其是物流末端消化能力的不足,等待时间长、派送时间冲突等,严重制约着整个物流行业效率的提升。快速、智慧、高效、互联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主要目标,智能快递柜的出现,开启了终端物流降本增效的道路,为消费者和快递员都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对象

解决的行业痛点

收件人

解决了快递派送时间与在家时间冲突

保护居民隐私,提高生活质量

杜绝了部分假冒快递员上门的恶劣及违法事情

快递员

省去了爬楼的烦恼,不用担心丢件

减少了因等待用户而浪费掉的时间,提高效率

集中投递,降低二次派送量

物业

节省场地,可靠安全整洁

避免丢件,减少与业主的纠纷

提高小区智能化水平

快递公司

集中派送,快递配送效率显著提升

避免爆仓现象

 

 

(摘编自《2018年Q1智能快递柜市场分析报告》,“搜狐财经”2018年5月28日)

材料二:

智能快递柜作为解决快递包裹“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有效方式,通过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寄件、取件服务,缓解快递末端行业的人力成本压力,并凭借着隐私保护方面的优势逐渐被用户接受和习惯。然而,由于智能快递柜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较高,仅凭单一的快递服务功能较难盈利,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的推动下,为深入挖掘末端配送服务潜藏的商业价值,必须通过拓展其他辅助功能和增值服务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此提高末端收益。

智能快递柜的运营主体包括各大快递公司网点、物业(高校、写字楼、社区、园区工厂、医院等场景)、快递第三方平台等。运营主体不同,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也不同,而不同的智能快递柜盈利模式则对应着三种确定的盈利点。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包括基本功能、辅助功能和增值功能带来的快递收益、广告收益和增值收益。智能快递柜的快递收益于寄件、收件、逾期取件产生的费用利用智能快递柜柜体广告、显示屏广告、微信端的广告位投放创造广告收入通过智能快递柜的使用,将线下用户引流至线上,为线上用户提供外卖、鲜花、洗衣、在线商城等便利的本地生活综合服务,从而挖掘流量的盈利点。

不同的运营主体针对自身发展目标拓展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从而决定了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

(摘编自《从智能快递柜的市场布局洞悉其盈利模式》,“亿欧”2019年5月23日)

材料三:

快递配送“最后100米”痛点问题,可以说由来已久。《快递暂行条例》明确,快递应由收件人或代收人当面验收,即使要放快递柜、代收点也应该事先告知客户并取得许可。从去年5月1日该条例实施以来的现实看,效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好,所以找准病根治病才是关键。

政策宣传学习不深入。此前媒体报道,有快递员直言“以前一直都这样,不清楚(现在)这个规定”。宣传不力责任不仅在执法部门,也包括快递企业经营者等多方面。连政策都不清楚,不执行、弱执行在所难免。

法规落地监督不到位。这既包括快递企业对快递员缺乏及时监督,也包括执法部门对落实不力的快递企业监督处罚不到位。光有法规是不够的,只有新规制定,却没有严肃的执法查处代价,落地不力也就并不令人意外。

配套措施不充足。一些新规的落实,也意味着成本的上升,有些快递企业显然并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比如在快件是否放快递柜的问题上,如果全部事先征求客户意见,会明显增加快递员的话费支出,以及降低派送效率,快递企业却没有及时予以足额补贴和工资发放方式调整等。

经营模式有掣肘。新规难执行,跟不同快递行业发展模式有关。新规里的投放要求,对于直营的快递公司来说,执行起来问题不大,但对于一些加盟的快递网点来说,则可能遇到更多阻力。加盟点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对总公司的要求阳奉阴违并不鲜见。

(摘编自余明辉《破快递“最后100米”痛点亟待“综合处方”》,“中国青年网”2019年5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快递柜能实现快递业终端物流降本增效,尤其有利于解决物流末端消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和等待时间长、派送时间冲突等问题。
B.快递柜的使用,解决了快递派送时间与收件人在家时间的冲突,同时也有效杜绝了部分假冒快递员上门的恶劣事件发生,保护了用户隐私。
C.对于快递员而言,快递柜减少了快递员长时间的不必要等待,省去了爬楼梯的体力浪费,也不用担心上楼时丢件,提升了配送效率。
D.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可以深入挖掘智能快递柜的商业价值,只要提高末端收益,就能降低其建设和维护成本。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流向快速、智慧、高效、互联的H标发展,能更好地链接供应端和消费者,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传统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B.智能快递柜的运营主体不同,盈利模式也不同,运营主体针对自身发展目标拓展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决定了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
C.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中,利用智能快递柜柜体广告、显示屏广告、微信端的广告位投放创造广告收入获得的广告收益是获利最多的盈利点。
D.2018年5月1日《快递暂行条例》实施,但效果并不如意,快递配送“最后100米”痛点问题仍然存在,亟待开出“综合处方”解决。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解决快递“最后100米”问题?